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這個清朝官員叫麟桂。

麟桂,滿字月舫,洲鑲白旗人。生卒年不詳,歷任浙江寧紹臺道、上海道臺等職。史料上對麟桂的記錄不多。這說明,麟桂對於晚清來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畢竟,在晚清官場,做過道臺一類官員的人,數不勝數。

不過,站在晚清的歷史大背景來看,麟桂卻是一個關鍵人物——正是他,讓法國在上海獲得了一塊地盤,這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法租界。

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19世紀40年代。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古老的清朝,與遠道而來的英軍進行了一場持續一年多的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清朝被迫與英軍簽訂《南京條約》,賠款、割地之外,還需要將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作為通商口岸,允許外國商人在通商口岸進行自由貿易。

後來,英國在上海設立了領事館,並於1845年逼迫上海道臺宮慕久將上海城外洋涇浜以北、李家廠以南的一塊地盤租借給英國人,修建房屋居住。這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塊租界。

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法國人見英國在上海設立了租界,很是眼紅。1848年,法國派出第一任駐滬領事敏體尼,在上海設立了領事館。隨後,敏體尼就與上海道臺吳健彰進行交涉,希望與英國人一樣,也在上海獲得一塊地盤,開闢租界。

吳健彰是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人,生於1791年。吳健彰自幼家庭貧寒,沒有讀過什麼書,很小就在廣州十三行充當僕役。吳健彰聰明伶俐,勤快乖巧,學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得到了洋人的器重。很快,他就積累了一筆資金,做起了生意,還開設了同順行,躋身廣州十三行行商之列。

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1845年,吳健彰將生意做到上海去,與上海怡和、旗昌、寶順三家大洋行聯絡密切,生意也越做越大,成為上海灘首屈一指的富豪。接下來,吳健彰花重金捐官,還被朝廷實授為上海道,兼任江海關監督的肥缺。

吳健彰多年與洋人打交道,明白法國人在上海謀求租界的“算盤”,不同意將地盤劃給法國人。當然,吳健彰又不敢得罪法國人,只是儘可能地敷衍他們。1848年底,吳健彰在得知自己即將調任時,建議從英國租界裡劃一塊地盤,轉給法國人。

敏體尼很生氣,威脅請法國公使率領軍艦從廣州北上,來到上海。

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當然,這些話,吳健彰是聽不到了。他已經調任其他地方做官了。接任的上海道臺就是前面提到的麟桂。

麟桂也不願意給法國人劃撥地盤。可是,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晚清時期,你不願意又能如何?最終,麟桂在法國人的脅迫下,只得於1849年4月6日與敏體尼正式簽字換文,將洋涇浜以南,緊挨著英國租界的一塊地盤送給了法國人,作為法租界。

當時,美國人也看中了這塊地盤,由於敏體尼搶先一步與麟桂簽約,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美租界設在了英租界以北的虹口一帶。

法國人為什麼將一名清朝官員的名字命名一條馬路?

法國人很感激麟桂,將他的名字命名了法租界內的一條馬路,即“麟桂路”。麟桂路就是現在進賢路的東段。

【參考資料:《清史稿》《上海法租界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