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學者解析義大利文學經典《鄙視》 審視婚姻生活中的複雜與困境

阿爾貝託·莫拉維亞代表作《鄙視》新書分享會近日在北京SKP RENDEZ-VOUS書店舉行,讀客文化邀請了著名作家李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播客主播孟常,與讀者一起重新凝視婚姻生活。

上市3個月以來 穩居豆瓣最受關注圖書榜前三

物質生活越來越充沛,為何幸福感卻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在分享會中,三位嘉賓老師討論了與年輕人生活十分緊密的婚戀話題。

“《鄙視》這本書必能大賣,因為每個年輕人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獲得婚姻情感的啟示”,李洱在分享會開始便如此稱讚。上市3個月以來,《鄙視》穩居豆瓣最受關注圖書榜前三,橫掃噹噹新書熱銷榜、Kindle小說新品排行榜等知名圖書榜單。

作家、學者解析義大利文學經典《鄙視》 審視婚姻生活中的複雜與困境

小說歷久彌新,與當下中國青年的情感狀態不謀而合,被複旦大學梁永安教授稱為“中國青年的未來之書”,梁永安、黃昱寧、侯諭新、祝羽捷、胡桑、顏怡顏悅等多位作家學者曾公開推薦過此書。

《鄙視》是義大利國民作家莫拉維亞的代表作,曾入選法國《世界報》20世紀百大圖書,更被法國新浪潮名導戈達爾翻拍成《蔑視》,成為影史標杆。莫拉維亞被稱為“義大利的魯迅”,因為他與魯迅一樣冷靜、犀利、思辨。閱讀莫拉維亞,就是閱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症候。

文學經典填補婚姻觀空白 李洱稱《鄙視》值得反覆看

據共青團中央一課題組的最新調研顯示,“Z世代”青年結婚意願明顯下降,女性的結婚意願明顯低於男性。不同於以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婚姻觀念,年輕人對婚姻的態度越來越謹慎。

為何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如此悲觀?李洱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出了透徹的分析和建議:二十幾歲的人設想的婚姻幸福狀態,不僅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在文學史上也十分少見。人們調侃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但如果沒有婚姻,我們將死無葬身之地。對情感過於浪漫的想象,會導致對婚姻不現實的理解。

《鄙視》這部經典文學作品,填補了婚姻中幻想與現實的空白,鞭辟入裡地呈現了婚姻中兩性相處的困境,李洱稱《鄙視》值得反覆看。談及文學史中的婚姻故事,他提到,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往往只寫到結婚前為止,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而現實主義作品尤其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寫的是結婚之後的瑣事。《鄙視》是介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接受存在主義過程中的作品,產生了非常多的主題分支。

《鄙視》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彼時正是二戰後的西歐經濟黃金時代,如今中國社會經濟正高速發展,可以近似地認為《鄙視》中描繪的婚姻困境和危機與當下中國青年面臨的一致,尤其是三十歲左右、結婚稍晚一些的人。因此,閱讀《鄙視》對今天的中國青年極具現實意義。

作家、學者解析義大利文學經典《鄙視》 審視婚姻生活中的複雜與困境

擺脫“男性歧視” 《鄙視》埋下“女性解放”的種子

《鄙視》中的婚姻故事,是傳統規則中“完美婚姻”的反面典型。在傳統婚姻觀念中,女性是男性的附庸,但在小說《鄙視》中,女人並不崇拜男人,而是鄙視男人。小說對兩性心理細微的揣測,形成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心理劇。張莉教授稱讚,莫拉維亞寫出了人和人之間微妙的處境,更寫出了兩性情感中看不見的刀光劍影。

此前,有讀者向張莉教授發問:文學就是文學,為什麼要分男女?張莉教授迴應,因為女性文學裡,有被普遍忽略的女性視角、女性感受和女性立場。

談到“夫妻平權”,張莉教授認為:婚姻關係中的權力關係是複雜的,雖然丈夫提供了錢,但妻子用她的沉默和鄙視掌握了這段關係。雖然《鄙視》寫於50年代,但可以看出早已埋下了“女性解放”的種子。

現代婚姻中仍然有非常激烈的兩性較量,但曾經偏向男權的秤已趨於平衡。尤其《鄙視》中對希臘古典神話《奧德賽》的現代化改編,莫拉維亞的深刻性和鋒利性在於巧妙喻寫了“男性氣概的衰落”。

李洱就“男性氣概的衰落”補充道,莫拉維亞是十分了不起的作家,展現了男性的不足和弱點。敘述故事的過程看似是丈夫在訴說委屈,其實是暴露自我的過程。

作家、學者解析義大利文學經典《鄙視》 審視婚姻生活中的複雜與困境

揭露“現代婚姻危機” 助力年輕人擺脫“愛無能”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恐婚”已成為一種極其普遍的社會心理問題,“不婚”也成為年輕人越來越常見的選擇。諸如生活壓力太大、育兒成本不低、原生家庭之類的原因,似乎證明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是有道理的。活躍在媒體平臺的主播孟常對此表示不認同,他認為,“婚姻困頓”的話題一直活躍在我們的媒體中,本質上是一種期待,年輕人期待有更合適的伴侶,渴望有更好的親密關係。

《鄙視》書寫了婚姻中的複雜和疑難,是因為文學作品需要以犀利的筆觸揭露生活的真相,但讀者不能以悲觀的態度來閱讀。張莉教授承認婚姻會磨損愛的激情,但婚姻並不可怕,它反而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什麼是愛,即使有缺憾,婚姻和愛情依舊是人生中非常美好的東西。人在世界上是孤獨的,愛情產生於血緣之外,但兩個人的“情感的共振”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事情,感情不能光奔著好的婚姻去,過程中真摯的感情非常重要。

作家李洱的觀點也獲得了在場嘉賓和讀者們的強烈贊同——“接納他者”。他將哲學中的“虛無主義”與“懷疑精神”掰開揉碎,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闡釋了“家庭責任是對婚姻最基本的信賴,信任才是最基本的價值觀底線”。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在婚姻中“他者”是無法避免的矛盾。我們需要接納,“所謂人生或婚姻的完美,反而是有缺陷的,缺陷中包含的張力和緊張關係,才是真實的美”。

張莉教授就此補充,理想的婚姻或者情感關係,不一定是共同進步,但是一定是共同成長和共同扶持,祝願大家都能擺脫“愛無能”,收穫美好的感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傑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