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上文我們說到過《師》卦,是武王攜族人在孟津觀兵,此時武王還未封太子,在牧野之戰中才自詡太子發,孟津觀兵,真的是一場無聊的觀兵嗎?或許不是,個人根據《比》卦猜測實為軍事實力的對比。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

方來

。後夫兇。(卦辭)

《周禮。春官。筮人》裡說:“凡國家大事,先筮而後卜”,此處的“原”字本人猜測應該屬於“原國(今濟源)懂筮術之人”,這就好比甲骨文中“某鼎(貞)”,如果按照原的本意“源”或者“根本”、“草原”等等解釋不通,按照甲骨文中人名(某國人)+鼎,表示占卜之意,就可以很好解釋這句話了,後面的“元永貞”類似於“元亨利貞”,表示吉利的一種。

不寧方來,後夫兇如何解釋?我會從甲骨文字義以及《詩經》《易經》中找尋答案

寧字甲骨文看下圖,

造字本義:動詞,將玉貝等貴重珍寶儲藏在精緻的寶匣抽屜裡

我們在根據詩經用法:

寧適不來。——《詩 • 小雅 • 伐木》 表示願望,甘願

子寧不來。——《詩 • 鄭風 • 子衿》 又表示難道的意思

歸寧乃邦。——《儀禮 • 覲禮》 表示富足安寧

所以此處的不寧就比較好解釋,內心不安寧,後面“方來”就是指方國的到來(異姓諸侯,外姓)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後夫兇,很多易經把後當作先後解,翻譯成:後到的人就兇險,整個卦辭被解釋的很生硬,我們看看甲骨文後,

文言版《説文解字》:後,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論語·雍也》:“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呂氏春秋·長見》:“知古則可知後。”《儀禮·有司後》:“兄弟之後生者。”《素問·五常政大論》:“收氣乃後。”等等,這裡的“後”,是前後的後,與我們剛才說的“後”在古代不是一回事,風馬牛不相及。

所以此“後”非彼“

”,

“後”在周朝以前,都是帝王的稱號,

比如說我們熟悉的后羿、夏後啟、

后稷

等等,所以後是行使號令之人。

夫字如何解讀呢?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1。表示丈夫 《小畜》九三爻:輿說輻,夫妻反目

2。販夫。《周禮·地官》: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白樂天詩:樓暗攢倡婦,堤喧嗾販夫。

3。執御行役曰僕伕。《詩·小雅》:召彼僕伕,謂之載矣。

我們看組詞的構造,後+夫,《周禮》和《詩經》對應職業+夫(男性),此處的夫應該是指成年男性而不能作丈夫解,也就是發號施令(後)的這個男性(夫)兇險(兇),這樣我們就可以很通順的理解卦辭了:

比卦:吉,原(卜筮之人名)筮,開始占卜顯示沒有過錯,等到方國到來內心不能安寧,發號施令的這個人卻有兇險(此時的武王未稱王,所以在措辭上用後,後人追諡,武王孟津觀兵隱藏兇險)

接著我們瞭解下“

比”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親附

《周禮·地官》: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臨近

《詩·大雅》:比於文王,其德靡悔。——及、至

《周禮·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數,乃頒比法於六鄉之大夫,及三年,則大比——核查統計戶口財產的法令。——比+法,法律

很多人在解釋《比》卦上習慣用親附講,但是上六爻的:比之無首,兇。我們在《乾》卦用九知道:見群龍無首,吉。所以無首表示沒有首領,如果此處的比之無首用親附講是解釋不通的,比字個人猜測應該作

比較

論。

我們接下來看爻辭如何解讀就知道了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翻譯:得到了俘虜(商貴族逃亡到周),和(紂王)相比較,無過錯。得到了俘虜,就像從

缶器中滿出來一樣,最後有意外的事情發生,吉

六二:比之自內,

貞吉

翻譯:自己內部比較(實力),占卜吉利——此處如果按照親附意義理解,很生硬,親附內部人員為何還要占卜呢?

六三:比之

匪人。

翻譯:和外族人比較(抵達孟津方國)——

詩經·小雅·四月

》“

先祖匪人

胡寧忍予?

”此處的“匪人”指的外族之人

六四:外比之,貞吉。

翻譯:和外部勢力比較(紂及其方國),我們吉利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翻譯:為了彰顯我王德性(和紂王比),王採用三驅之制,放走前面禽獸,(紂)邑人不警戒,吉利

何為三驅之制,本人採用三個觀點(甲骨學者分析):

第一,以郭沫若、陳夢家等人說法,三驅屬於遊逸、盤樂。郭透過甲骨文分析:

征伐與畋遊之事多不可分,多餘行師之次從事畋獵或盤遊。

例如《周書▪無逸》記載: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反觀周國

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第二種觀點認為三驅屬於純軍事性質,以李學勤先生為代表,他認為商人狩獵,有的和周代田蒐相同,有軍事演習的性質。董作賓認為殷代士兵的教練,主要的方法就是打獵,把野獸作為假想敵,採用弓矢戈矛,車馬將士,合圍抓捕狩獵

第三種就是合上面兩種,既有遊獵,捕到獵物祭祀先祖,也有軍事目的

易經64卦——三驅之制,孟津觀兵實為軍演,《比》卦猜想釋讀

孔穎達《正義》曰:“禽逆來向己者,則舍之而不害;禽順去背己而走者,則射而取之,是失前禽也。”上古田獵具有很強的政治、軍事意義,並與祭祀緊密相關。射殺迎面而來的獵物,破其面也,為不義之舉。射殺背向的獵物,也有講究,分為上射(殺)、中射(殺)和下射(殺)。上射所獲用於祭祀;中射所獲用於饗賓;下射所獲則用於“充君之皰。”

綜述以上,三驅屬於畋獵一種性質,單不是單純的打獵,而是帶有某種軍事目的的行為,

《左傳-成公十三年》:“

國之大事,

在祀

。軍事目的,同時需要告慰祖先,這屬於禮,

上六:比之無首,兇

翻譯:(雖然時機比較成熟)但是沒有領頭人,依然兇險啊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比》卦,是一場有預謀的軍事演習,是姜尚和武王對比綜合實力以後分析目前討伐實力不允許(無首,沒有人主導,打仗毫無章法,必輸),再者《師》卦中有小人,所以本次戰役是沒有把握可以取勝。而三驅之制是武王學習殷商成湯之禮彰顯自己德行,既告慰祖先,又是對紂王的警示(《史記》: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網開一面,順我者活,悖逆我者射

)——這個軍事演習唯一刺探到的就是“邑(衣通“殷”)人不戒”,為牧野之戰做了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