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建立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亦即政權之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國家的國號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國家諸如秦、晉、齊、宋、漢、周、趙、魏、楚、吳等等這些明星國號(秦、晉、齊、楚這四個封號當皇帝的最多),在後代也經常反覆出現,就是因為胡漢建國或者起兵或者領袖的封地,都在禹貢九州的體系下活動。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建國者都能找到各自對應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時期,五胡建立的政權,國號也嚴格依據地望,如北涼、南燕、前秦、後趙等等。但有一個例外,是西漢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賦予了王莽新政的含義。

而隨著中國版圖的擴大,地望已經不能涵蓋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國家了。比如,禹貢九州並沒有包括東北和蒙古地區,所以從東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難按照地望來取國號。從遼開始,金元等從東北亞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國號的傳統,而賦予國號以意義。

遼因遼水得名;金能勝鐵,故女真取國號為金;所謂“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為元;明雖然是漢人建立的政權,然而也不準備恢復古制;清則是金的變體。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國號的分類

朝代

大致這麼幾個來源: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建立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建立者原始所或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係等等,總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為國名

:以族名為國名在中國上比較常見。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為名的。

二、以地名為國名

: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三、以姓為國號

:戰國初期的趙、魏、韓這三國就是典型的以姓為國號。

四、以原封號為國號

開國皇帝在未登基前,有過封號後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稱帝前世襲魏王,當皇帝后就以魏為國號。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劉邦受封漢中王,司馬炎受封晉王,楊堅襲父爵隨國公,李淵襲父爵唐國公、後又受封唐王等。

南朝的劉宋、蕭齊、蕭梁、南陳更是齊刷刷保持這樣的規律,劉宋武帝即位前為宋王、蕭齊武帝即位前為齊王、蕭梁武帝即位前為梁王、南陳武帝即位前為陳王;夏,五代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興(李彝殷)被北宋封為夏王,後來李繼遷叛宋,又被遼封為夏王,故國號為夏,史稱“西夏”;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再舉幾個例子,讓樓塌一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稱代王。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建立後唐王朝前,封號晉王。後晉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後晉王朝前,封號趙國公。

五、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

國號都寄託了某種願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大明”在《易經》中,表示光明週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

六、繼承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

唐朝時,武則天因為出身本不顯,加上唐人認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漢朝,而周又比漢更為稱讚。為了表明自己其實出身顯赫,武自認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孫,改唐為周,史稱“武周”。

五代時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於唐朝自居,故滅梁後以唐為號,史稱“後唐”;郭威自稱為周朝虢叔後裔,故國號為周,史稱“後周”;又以郭威之姓,別稱“郭周”, 或以柴榮之姓稱“柴周”。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史稱“後金”;劉姓皇帝除了劉裕甭管跟劉邦有無血統關係就喜歡繼承漢朝的國號。這些無非是顯示皇族的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接下來根據

中國歷史上十八個朝代的國號講解其由來

(中國曆代王朝國號與發祥地):

夏朝: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朝: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朝: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秦朝: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朝:

項羽封劉邦為漢中王,後劉邦擊敗項羽稱帝,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從劉邦開始到這之後的中國歷史上,一共有九個正統朝代是劉姓皇帝建立的。

分別是西漢、玄漢、東漢、季漢、漢趙、劉宋、後漢、南漢、北漢,他們的建立者分別是劉邦、劉玄、劉秀,劉備,劉淵、劉裕、劉知遠、劉龑、劉崇,而且這裡還可以看出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這些劉姓的皇帝們,從劉邦之後除了劉裕(劉裕自稱是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二世孫,立國用國號“宋”)之外,劉姓只要建國都喜歡用漢作為國號,似乎就對劉姓皇帝第一人劉邦跟他的大漢朝推崇備至。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

事實上,劉備建立的政權也叫“漢”,不叫“蜀”,他自認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自封是漢政權的延續,但是史學界並不認同。由於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史稱“蜀”,也稱“蜀漢”,“季漢”。

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朝:

司馬昭逼魏元帝曹奐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像晉朝這樣開朝就不勵精圖治,奢侈腐敗的也是獨一份兒。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隋朝: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封地隨)。隋文帝后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把“隨”字的‘辶’去掉改為“隋”。然而隋朝國運並沒因此而改變,三代而亡。

唐朝:

唐高祖李淵之祖父李虎是西魏十二府兵大將軍之一,佐北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封地唐),爵位傳至其李昞,又傳至李淵。晉陽起兵攻克長安後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被封“大丞相”,“唐王”。次年後廢楊侑,稱帝,改國號唐。

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還有一說為“天遼地寧”。至於史料記載的“遼以鑌鐵為號”應是金人杜撰。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宋朝: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時,趙匡胤為宋州(今河南商丘)歸德節度史,宋州成為龍興之地,故國號曰“宋”。

西夏:

拓拔思恭佔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元朝: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朝: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朱元璋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

朱元璋曾短暫自立為吳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為表明自己是小明王的合法繼任者,繼續用其“明”字籠絡人心。還有一說“大明”一詞在儒家經典《易經》乾卦和《詩經·大雅》中早就出現了。在易經中,是表示光明週而復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詩經中是歌頌周文王的功業。

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清朝: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宋時建立金國滅掉了北宋後亡於蒙古。明末女真勢力復強,努爾哈赤重建金國,史稱“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充套件,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係,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

“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也說努爾哈赤早年逃難時騎著一匹大青馬,慌急趕路,馬被累死。努爾哈赤為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國號就叫大清。”

原標題:中國古代18個朝代名稱的來歷

你若喜歡,

可點

在看

分享

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