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碧水青山所取代@生態環境部@河南環境

碧波盪漾的河水

峰壑爭秀的青山

幾隻野鴨在悠閒地划著水

水面泛起陣陣漣漪

……

1月12日

記者剛一走進大峪鎮大奎嶺村

村黨支部書記宋文忠

就迫不及待地邀請記者到大峪灣參觀

濟源“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碧水青山所取代@生態環境部@河南環境

在大峪灣,放眼望去,再也看不見網箱圍汊、泡沫垃圾的蹤影,那個曾經有名的“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眼前的碧水青山所取代。說起如今的發展,宋文忠脫口而出,“

致富不能以汙染環境為代價,首要目標是保護好生態環境,養好綠水,留給子孫,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濟源“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碧水青山所取代@生態環境部@河南環境

大峪鎮大奎嶺村緊靠小浪底水庫大峪灣。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後,村裡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庫區裡發展網箱養魚。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對大奎嶺村民而言

這句話在很長時間裡

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時,大奎嶺村全村近一半人以網箱養魚為生。“

頂峰時期,我村養殖鰱魚11000多箱,鯉魚、草魚800多箱,一年下來,淨利潤2000萬元左右。

”宋文忠告訴記者,那時候,網箱養魚是全村的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

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投放到水中的養殖飼料及產生的養殖糞便,越來越影響到小浪底水庫和黃河下游的水質安全。“一箱魚一年至少要吃掉十幾噸飼料,再加上魚群的防疫用藥、排洩物,而且隨著養殖戶的不斷增多,生活垃圾也越來越多,這些都成為汙染庫區水體的汙染源。”濟源漁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加快經濟發展固然重要,給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的宜居家園更加重要。為確保黃河下游水質安全、行洪暢通和庫區生態安全,整治網箱養魚勢在必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為了保護黃河,2017年,濟源痛下決心,拆除大峪鎮小浪底水庫內的所有網箱。

當得知要全部取締網箱時,養殖戶李不強的心一下子被掏空了。“

當時要拆除10多個網箱,等於是砍斷了全家人的‘搖錢樹’!

”李不強說,只要一想到這些,他就成宿成宿睡不著。

濟源“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碧水青山所取代@生態環境部@河南環境

郭樹國 攝

同樣睡不著的還有大奎嶺村黨支部書記宋文忠。“當年我們支村‘兩委’帶領大家發展網箱養魚,現在又告訴大家要拆除網箱,心裡確實不是滋味。但是,國家政策不能違背,我們就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宋文忠告訴記者,為了能儘快取締全村網箱,村裡決定,先從黨員幹部入手,帶頭拆除。李不強就是其中一個。

“拆就拆,咱也不能光自己致富,把母親河全都汙染了。”在宋文忠的勸說下,經過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鬥爭,李不強想通了,連同李小青、李忠等多名黨員一起,率先拆除網箱,為全村人作出了表率。

同時,為了儘可能減少村民們的損失,

濟源大力施行補貼政策,全面助推小浪底庫區漁民“收網上岸”。

“當時漁民每賣一斤成品魚政府補貼一塊錢,魚苗每斤補貼兩塊四,儘可能地把老百姓的損失降到最低。”濟源漁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作人員根據《農戶售魚情況登記表》《農戶清理網箱設施情況登記表》計算出實際的補償金額後,由鎮財政部門直接匯入養殖戶個人賬戶。並積極與村裡結合,組織成立野生捕撈隊,透過職業培訓,合理利用庫區水域資源,創新漁業生產方式,保障漁民生計。

短短3個月時間

小浪底庫區濟源行政區內

4個鎮12個行政村202戶的

13475個養殖網箱

全部拆除

“村裡成立野生捕撈隊後,凡是有意願參與的人,都能在固定月份裡進行有序捕撈,野生魚比人工飼養的魚價格要高些。”李小青告訴記者,每年除漁期捕撈所得外,他還利用閒暇時間外出務工,一年下來,收入也很可觀。“現在既能打魚賺錢,還能保護黃河水,一舉兩得。”

“自從取締‘網箱養魚’以後,庫區的水質確確實實變得更清澈了,環境改觀了。”如今的李不強不再愁得睡不著了。在宋文忠的牽頭幫扶下,他搞起了種養行業,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現在

養有60多頭豬,種了100多棵花椒樹

,收益還算不錯,

一年十幾萬元

,我感覺很滿足。”李不強笑著說。

濟源“中原養魚第一村”,已被碧水青山所取代@生態環境部@河南環境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大奎嶺村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引導村民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大面積種植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多渠道助農增收。

眼下

雖時值隆冬

但大奎嶺村山光水色

白鷺翩飛,生機無限

生態種植與綠色環保相結合,繪就了我村的新生機。現在我們仍然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是換了一種‘吃法’。

——宋文忠笑著介紹

四年時間,小浪底水庫的水質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不斷吸引鄭州、新鄉甚至山西等地的遊客來此野營度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一步,我們準備謀劃以旅遊公司為依託,嘗試發展旅遊業、野生魚捕撈產業,重點培育種養殖業,重新走出一條適合全村發展的新路子。”宋文忠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