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反省: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明]洪應明

《菜根譚》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華的彙集。匯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謂處世立世之寶鑑,修身養心之真經。

網上,對《菜根譚》雖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大都過分拘泥於字面的解釋,而不能站在中華文化基因和思想融貫體系的座標上,作以追根溯源上的詮釋和理解。這樣的解說,往往難以把握其中的思想真諦和精神實質,有時不免出現與本意相背的誤解。我的詮釋理解,僅限於學術上的探討和心得上的交流。

《菜根譚》“

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

”的論說,揭示出人生事後反思反省的思想意義。藉由反思反省,我們就會把經歷變成為一大財富,把悔悟當作一大智慧。

人生飽經滄桑,不僅留下的是歲月的痕跡,而且是閱歷滿滿的成熟。正面的經驗,固然可以為我們照亮前進的路;反面的教訓,同樣可以讓我們避免重走覆轍。

反思反省: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飽後若能思其味,則濃淡之境都消。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是以一個淺顯的事理,揭示人生的大道理。這一大道理,是“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所揭示的人生修為之道。

人之飲食的“鮮能知味”,就在於飲食中我們只在意滿足口腹之慾,而很少能夠品嚐其中的味道。用在人生之道上說,我們也是往往跟著別人去做,而很少反思反省其中的道理,鮮能知曉為什麼要這麼做的價值意蘊。

人生道理之所以不能常行,就在於“知者過之,愚者不及”。知者之過,在於以為道不足行;愚者不及,在於不知所以為行。人生道理之所以不能明察,就在於“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賢者之過,在於以為道不足知;不肖之不及,在於不能自覺求其所知。二者之失,皆在於不能自察自省。

吃喝過濃或過淡者,以其不知濃淡之失宜,故是鮮能知味。“飽後思味”,意味著知其味道的過猶不及。“飽後思味”,是藉由反思反省,方知過濃過淡之境的不宜,故能消去其當時的偏執,而回歸中和之道。

“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不可從字面意義解釋為:酒足飯飽之後回想美酒佳餚的味道,則所有的甘美味道已然全部消失。這樣的解說,顯然與其所揭示的價值宗旨,亦即是與“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的論說旨歸相背離。

反思反省: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色後若能思其淫,則男女之見盡絕。

“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同樣是以一個淺顯的事理,揭示人生的大道理。這一大道理,旨在明曉男歡女愛中內涵著人生之修為的價值意蘊。

人之性情中的男歡女愛,往往身臨其中只是在意滿足性情之慾,而很少能夠體味其中的倫理。因為不能反思反省其中所內涵的道理,就鮮能知曉男女之事合理的價值意蘊。

在男女之事上,男人求歡或女人求愛,不知歡愛各有適度之宜,而不可忘乎所以,放縱無有節制。“色後思淫”,旨在反思男歡女愛的過猶不及。“色後思淫”,是藉由反思反省,方知痴迷於男歡女愛的不宜,故能消去當時“男女之見”的偏執,而回歸中和之宜。

由“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就會明曉人生男女情事的倫理之所以不能常行,就緣於或以為男女倫理之道不足行,或是不知所以行其倫理。之所以不能明察其倫理,就在於或以為男女情事之道不足知,或內心愚昧而不能自覺求其知。二者之失,皆在於不能自察自省。

“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不可從字面意義解釋為:男歡女愛的事後,回味性慾的情趣,則男女魚水之歡的念頭已全部消失。這樣的解說,同樣與“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動無不正”的論說旨歸相背離。

反思反省: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意在揭示出事後的冷靜反思和自省,往往是“不貳過”(《論語·雍也》)的關鍵。善於從事情的經歷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以為走向未來的鑑戒和資益,既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的舉措,又是避免重蹈覆轍的關鍵。

藉由事後的反思、反省以破除人生的執迷、偏執,往往是人生成長的一種常情。人生飽經滄桑的成熟理性,便是這一情性的最好寫照。人生的成長,往往非是掌握更多知識就可以捷足先登地瞬間達致,而經常是要經歷道德知識的躬身實踐和磨礪方可成遂。

人生的閱歷截然不同於人生的經歷,二者價值內涵的區別就在於:經歷是如雲煙式直來直去的過客,過而無有所得,而閱歷才有經驗和智慧的積累,使人生得以有臺階式提高的進步。過往的閱歷,是走向明天的智慧憑資。

說人生經歷是一大財富,乃基於對經歷有所總結和反思的積累。說悔悟為人生一大智慧,乃緣於汲取了過往的經驗和教訓,使之成為了人生的指導依據和戒律參考。

人格的定性穩重,人生的成熟理性,往往是經歷許多挫折和考驗而有的結果。這裡有信念的認可、意志的磨練和心理的成熟。這一心理機制,在古人看來就是“仁義禮智根於心”

(《孟子·

盡心上

》)

的“分定”。一旦性命“分定”,方能為仁弘道矢志不渝,做到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和威武不屈,真正達致“動無不正”的人生境界。

事後之悔悟,雖然不如事前之思的價值,但也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種自省能力。君子“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論語·

季氏

》)

的“九思”,作為事前之思,往往是理性認知水準很高者的能力,而非常人所能必有。

對於受教育程度低、困而不學者而言,事後的悔悟便成為了人生成長的主要路徑。吃一塹,長一智。對那些學歷高、愛好學習者而言,事後的悔悟是檢討行為疏忽缺失的重要工夫,也是昇華所學知識而更好指導實踐的助力。不怕無過,就怕無有悔過,不能及早改過。

反思反省:經歷是一大財富,悔悟是一大智慧

對於人生閱歷而言,

“飽後思味”而使“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而使“男女之見盡絕”,是人生事後悔悟、覺醒的一種事例性的啟迪和佐證。

對於人生智慧而言,

若能以“事後之悔悟”破除“臨事之痴迷”,達致“性定而動無不正”的修為心境和心性,實乃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大財富和智慧。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