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摘要:關於戈革的懷念文章很多,作者關注的大多是其專業事功領域,鮮有論及其家世者。即使戈革自己,對家族具體情況也缺乏深入的瞭解,偶有言及,亦不甚明瞭。因此學界對他的家世並不知情。本文勾稽戈氏家族史料,對戈革的家族背景略作描述,以為研究者提供知人論世之資。

關鍵詞:戈革、獻縣戈氏、科舉、世家

戈革(1922-2007),原名繁榮,字耀先,號紅莩、拜鞠,河北獻縣人,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譯有《尼爾斯·玻爾集》十二卷,專著有《史情室文帚》等。2002年被丹麥王授予“丹麥國旗騎士”稱號。治學之餘,尤嗜詩書篆刻,散文有《半甲園叢稿》《渣軒小集》《挑燈看劍話金庸》等,詩詞集有《紅莩殘吟》,印譜有《紅莩自用印章拓賸》《金庸小說人物印譜》《紅樓夢人物印譜》等多部。以其多才多藝,被稱為學術界“最後一個士大夫”。戈革的特點一則是他獨特的學術成就,再則是他孤傲不群的性格,使他去世多年後依然受人矚目。

關於戈革的懷念文章很多,作者大多是其門生故舊,關注的是專業領域,鮮有論及其家世者。戈革回憶家族的文章主要在《簡記》《我是紀曉嵐的小同鄉》兩文中,但對家族具體情況不甚明瞭,且多傳聞之辭。因此,學界對其出身也缺乏瞭解。筆者自幼長於外家戈氏,做過一點史料的勾稽,特撰此文,對戈革的家世背景略作描述,以為研究者提供知人論世之資。

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戈革出身畿輔舊家,獻縣戈氏祖籍江蘇吳縣,世業天文,明嘉靖、隆慶間遷京師,明末移居獻縣豐爾莊,始以儒為業,迅速發展為畿輔望族。據民國《戈氏族譜》載,有清一代,戈氏出進士五人,舉人十二人(不含進士),生員一百四十三人。在科舉史上,有“父子翰林”“兄弟御史”“弱冠登第”的佳話。行唐尚秉和先生雲:“獻縣戈氏……雖不大貴極顯,而家世讀書,能以勤苦發為科名,積為仕宦,枝葉芬馥,綿歷不絶。”

獻縣戈氏最早走向仕途的是戈英,英字育仲,號實齋,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改監察御史,有《居易軒稿》四卷、《西秦紀事詩》一卷、《奏疏》一卷。戈英三子:懋倫、淳倫、全倫。戈革即戈英次子淳倫之後。

戈英長子懋倫,字興三,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以庶吉士授檢討,有《西軒集》六十卷。懋倫三子錦,字絅公,雍正五年(1727)進士,歷任嵩縣、開化、歸安諸縣令。錦長子濤,字芥舟,號蘧園,乾隆十六(1751)年進士,以庶吉士授編修,改監察御史,著《坳堂文集》《坳堂詩集》各十卷,纂乾隆《獻縣誌》二十卷。錦四子源,字仙舟,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由戶部主事轉監察御史,歷官太僕寺少卿、山西學政。此即戈氏“四世五進士”。 戈英次子淳倫,字統四,康熙五十二年(1713)舉人,官薊州學正,有手批《解莊》一書,今藏南開大學圖書館。淳倫子鉁,字含章,以拔貢任唐山縣教諭,光緒《唐山縣誌》稱其為官“清風峻遠”。鉁子煜文,工詩,與紀昀族孫紀煐述多所酬唱。煜文重孫衍紱,總纂民國二十一年《戈氏族譜》,為歷代族譜中最詳盡者。衍紱生本捷、本榮,本榮(後因族中輩分統一,改為繁榮)即戈革。

戈英三子全倫,字聚五,康熙五十六年(1717)舉人。全倫妻邊氏,任丘望族邊之鉉女,著名詩人邊連寶之姑母。邊連寶以此故在戈府教讀二年,與戈濤結為忘年交,詩歌往還,被目為“瀛州二子”,後二人與劉炳、戈岱、李中簡、邊繼祖、紀昀被稱為“河間七子”。

民國時期,戈氏雖已衰替,但依然出現了科學家戈本捷、《大公報》記者戈衍棣等名人。戈革在《醫眼記》中說:“在當時的農村中,我家被看成書香門第,家中有嚴格的規矩。”這話是無任何誇張成分的。

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戈革先祖中影響較大的是戈英和戈濤,他在文中有所提及。《簡記》中說:“吾家舊有大畫一張,即表示實齋公‘代天巡狩’的盛況。”按:戈革所說的“大畫”名“齎番圖”,描繪的是戈英奉旨視察陝西茶馬時的場景,“代天巡狩”雲者,為族人之俗稱。據戈氏前輩描述,此圖為紙本,設色,長約六尺,寬約三尺六寸。此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安全起見,曾讓族中一位貧農隊長收藏,這位隊長也知責任重大,小心翼翼地用塑膠布包好放在水缸下,結果還是受潮損壞了。但經補苴,今尚存之,筆者尚見過臨本。戈革以為“現在此畫當然已被毀”。當是久不歸桑梓,對箇中細節缺乏瞭解所致。

戈氏至戈濤而名始大,戈濤為著名詩人、書家,《國朝畿輔詩傳》以之為畿輔詩人之“巨擘”,戈濤與邊連寶作為“瀛州二子”以大量詩作及詩歌理論成為北方詩壇的重要代表。戈革記載戈濤詩集《坳堂詩草》的散佚情況頗詳:

《坳堂詩草》十二卷,原藏吾家。為棕黃色紙手抄本,行楷書,有其師錢香樹(錢陳群)的圈點和評語,表為冊頁狀,稍大於現在16開本之書。此稿原藏吾家。先伯和先父析產時,每人分得六冊(做法甚欠妥)。伯父家的六冊,被堂兄本宗送人。吾家的六冊原在我處,文革中被非法搶走後,經屢次申請,迄無答覆,想已譭棄矣!此係手抄孤本,無法估價,一旦損失,便永遠無法補償矣!”

戈革所言“伯父家的六冊,被堂兄本宗送人”,筆者問及戈革堂兄之子兆輝,兆輝先生言,當時年幼,僅記二冊,每冊厚約一寸,冊頁裝,十六開,黃綾封皮,上有硃筆評點,土改時失去。《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坳堂小草》四卷,清戈濤撰,稿本,七行十六字無格,清華大學藏書,然《清華書目》無此書,筆者電話諮詢,亦無,不知是否為戈革藏本。2016年,我們將戈濤的《坳堂詩文集》輯校出版,雖未盡如人意,但終使魯殿靈光不復散佚之虞,差可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戈氏與同邑紀氏交厚,但時過境遷,加之戈氏例不序外譜,族人對兩家的關係不甚瞭然,戈革說:“紀公在京時,吾戈氏遠祖仙舟公(戈源)、芥舟公(戈濤)亦在京為官,因與紀公是鄉誼(且有親戚關係),故往還頗密。”按:戈、紀為世交,且為累世姻親。戈濤與紀昀關係密切,二人曾商定《玉谿生詩說》,又共同參與了河間會館的建立。戈濤卒,紀昀挽之雲:“彈指去來今,跌宕文壇,白首當年曾結契;傷心貧病老,蕭條歸櫬,青山何處與埋憂。”上聯言二人交情深厚,下聯言戈濤因公殉職。戈氏與紀氏的《二老比肩圖》是畿輔文壇的一段佳話。戈濤的父親戈錦與紀昀的父親紀容舒為同年舉人,二人致仕後,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四月,遇於京師,劇談竟日,使人作《二老比肩圖》,戈氏、紀氏各藏其一。戈革誤以《二老比肩圖》的主人公是戈濤和紀昀,是不對的。嘉慶五年,戈源卒,紀昀挽之雲:“元白舊同年,紫陌尋春,猶記初登聞喜宴;朱陳原共住,黃泉哀逝,竟誰續畫比肩圖。”上聯敘及二人同年之好,下聯語及二氏姻親、世誼,且照應《比肩圖》之典。後戈源之子寶樹又請其岳丈翁方綱於圖後題詩、作跋,更增加了此圖的文獻價值。紀氏《比肩圖》於清末歸畿輔先哲祠,戈氏之圖於辛亥革命前歸紀昀五世孫紀鉅維,此鉅維生平快事,屢屢誇耀於人,且欲請朋友柯劭忞、梁鼎芬等人題詞其上,但並未如願。(見《賀葆真日記》)紀鉅維去世後不久,戈氏《比肩圖》亦歸畿輔先哲祠。戈革在說:“《戈紀比肩圖》,一直流傳數百年,到我這一代才被損毀。”按:戈革記《比肩圖》流落時間與紀鉅維所記大致相同,但並未損毀,二圖今並藏河北省博物館。

前人評價戈革先祖戈英詩云:“公正色立朝,為詩復爾秀麗,宋廣平鐵石心腸,《梅花賦》又嫵媚清新,其公之謂歟!”從中似乎可以看到戈革的影子。戈革性情耿介,以致屢遭困厄,故其《紅莩殘吟》中多憤世嫉俗之作,以致耄耋之年,依然孤憤難平。然而纏綿旖旎如《鵲踏枝》十四首之作者,又讓人不得不歎賞其於綺聲別具肝膽。故人稱戈革詞“清麗雅正,皎皎鶴立”。前後對照,戈革之詩風,亦屬淵源有自。乾隆年間,邊連寶在給戈濤的信中說:“數十年來,士氣不振,選軟脂韋媕婀之徒塞滿世界,得一矯矯孤潔如吾芥舟者,為之障其瀾而砥其流,……詎非大快!”(《與戈芥舟書》)這段話用來評價戈革,也是恰如其分的。竊以為戈革給後輩學人留下的“矯矯孤潔”的身影,意義不在其逾千萬字的煌煌鉅著之下。

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戈革幼年喪父,家庭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哥哥戈本捷。本捷(1913-1991),字足先,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機械系,解放前任職於平綏路南口機廠、天津航業公司、資源委員會、經濟部礦冶研究所、青島海軍學校、綦江鐵礦、甘肅油礦局等單位。解放後,戈本捷隨國民政府去往臺灣,任中國石油公司工程師、嘉義溶劑廠廠長、臺灣鹼業公司總經理等職,併兼任成功大學、臺灣大學教授。因領導石油發酵成績卓著,曾代表臺灣參加多次國際會議,使臺灣科技工作揚譽國際,於1957年獲臺灣“教育部”學術獎。著有大學用書《工程熱力學》(正中書局,1938)。戈本捷於1953皈依佛法,於臺灣佛教多所貢獻。1971年“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成立,戈本捷任副院長,主持事務。有譯著《佛陀之教義》。參與《佛光大藏經·阿含藏》《佛光大辭典》的編審。星雲和尚言:戈本捷先生“學問道德都受人尊重”。

戈革幼好文學,本捷力勸棄文從工,於戈革初中一年級時,即為之訂閱《科學畫報》之類刊物,以為引導。後抗戰起,戈革於獻縣輾轉至甘肅投奔本捷,就讀於酒泉河西中學,於1945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其後,戈革因其兄長的海外關係,被學校認為不可重用,分配至工科學院教授普通物理學,成為終身之憾。乃於窮途之際轉而治波爾之學,終成一代學人。其贈兄詩有云“人間師友誼,原上鶺鴒情。怕訴風波惡,徒增魂夢驚”(《三十年別後寄家長兄臺灣》)蓋訴衷情且自傷也。

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至此,可以明瞭戈革背後的家世因緣,對他身上的傳統文化修養來源有個大致的瞭解。戈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代,三百年科舉傳家,其間掌故因循,難免有傳聞失實者。戈革先生少小離家,對家族事務不甚瞭然,加之“文革”造孽,族人對許多歷史事實避之唯恐不及,他的回憶中有些許失誤,在所難免。筆者也是在經過一番清理之後,才能道出個子醜卯酉來。儘管本文吹毛求疵,挑了戈革先生的一些小毛病,但若起先生於泉下,知我罪我,定有他的一番高論,可惜我們再也聽不到了。

閱讀連結

劉青松‖戈革的家世

作者簡介:劉青松(1978- ),河北獻縣人,文學博士,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語言文字學的教學與科研。著有《義理聲訓研究》《古釋名輯證》。業餘從事地方文獻整理,輯校有《坳堂詩文集》《河間七子詩文徵》《新輯泊居賸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