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典故,學成語:《之乎者也》、《知己知彼》

讀典故,學成語:《之乎者也》、《知己知彼》

【成語】:

之乎者也

【拼音】: zhī hū zhě yě

【解釋】: 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成語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準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彆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讀典故,學成語:《之乎者也》、《知己知彼》

【成語】:

知彼知己

【拼音】: zhī bǐ zhī jǐ

【解釋】: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瞭解。

【成語故事】:

孫武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他字長卿,齊國人。他的著作《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最傑出的兵書。吳王闔廬(一作闔閭,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在讀了孫武的兵書以後,對孫武的軍事才能很讚賞,便任孫武為將,帶領吳軍攻破了楚國。孫武積極主張改革圖強。他在《兵法》中提出了許多有關軍事方面的卓越的見解。如《計篇》說,軍事是國家的大事,他還指出戰爭的形勢千變萬化,強調在戰略戰術上應該“奇正相生”,靈活運用,指揮者應根據敵軍形勢的變化巧妙決策,以取得勝利。《謀攻篇》裡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它的大意是說:熟悉自己又熟悉對方的情況,身經百戰卻不會失敗;不熟悉對方而只是熟悉自己的情況,勝負的可能性各佔一半;既不熟悉對方,又不熟悉自己的情況,每打一仗都必然要失敗。由於上述思想對人們的生活實踐有著廣泛的指導意義,所以,“知彼知己”成了一句成語被廣為運用。只有對主、客觀兩方面都有透徹的瞭解,包括作戰在內,人們辦一切事情才能獲得成功。

讀典故,學成語:《之乎者也》、《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