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三秦大地上,青山綠水間星羅棋佈的特色小鎮,留住的是縈繞心底的美麗鄉愁。

巍巍華山,劍光俠影與人文創意融為一體;陳爐窯火,青透耀瓷與工匠精神熔於一爐;鳳凰古鎮,漢調二黃與老街老院薪火傳承……陝西的美麗鄉愁,吐露芳華,濃淡相宜,美不勝收。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正在擘畫著新時代的“三農”新願景。伴隨著追趕超越的鏗鏘步伐,務實低調的三秦兒女,正在將美麗鄉愁一針一線“繡”成現實,織成畫卷。

不負厚土不負天,陝西特色小鎮演繹的生動實踐,仍在繼續迴響,綿長悠遠。

總策劃:李 偉

策 劃:姜馮俊 樊彥彬 黃 怡

統 籌:韓秀峰 徐建梅

執 行:王 敏

編 輯:康傳義 王藝霖 宋星辰

鄭凡 惠秀燕 李芝利

王娜

版 式:餘雄波 王 珊

校 檢:郭梅 陳慕崢 劉小英

沙河子鎮劉治家:“洋火”小鎮,“洋火”日子

1月27日,雪後初霽的商洛市區,溫度降到了零下10攝氏度。然而,商州區沙河子鎮紅光社群門口,鎮老年協會組織的新春義務寫春聯活動卻搞得紅紅火火,好不熱鬧。70歲的業餘書法大家劉治家面前,要春聯的群眾排著長長的隊。

劉治家是鎮上的老住戶,過去靠理髮、種地生活。去年底,他從老紅光社群搬到了新社群,感覺日子越過越“洋火”了。

他回憶,沙河子鎮是由原來老集拉林子遷到白墹底沙灘而得名,當時只有歪歪扭扭的一條街,稀稀拉拉的3傢俬人店鋪。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集鎮仍然是一條長750米、寬5米的彎曲不直、沙土路面、矮房陋舍、經濟蕭條的老街。1989年,商洛冶煉廠在後街坡原上建成,這裡才修了沙河子農貿新街。

農貿新街形成後,集鎮中心逐步轉向新街,陸續有了供銷社、農行營業所、郵電支局、信用社、私營商業、飲食服務業和文化娛樂設施。2006年以後,西合鐵路、滬陝高速先後貫通,西澗的蔬菜基地、張村的中藥材基地、看山寺的林果基地相繼建成。近年來,鎮上按照“依託大西安、建設大商洛、打造大品牌”的發展思路,積極實施“工業強鎮,產業富鎮”的戰略,吸引了一大批產業專案,比亞迪廠、延長石油氟矽化工廠、躍迪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商山物流等一批重點企業入駐,帶動沙河子鎮飛速發展。

自2009年起,沙河子鎮先後被評為省級重點鎮、省級重點示範鎮,以及國家級重點鎮。鎮政府緊抓重點鎮建設的政策優勢,掀起了新一輪的城鎮建設熱潮,鎮區內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日趨完善。

回憶對比,昔日髒水橫流的四溝河變成了景觀河,散亂無序的小村莊變成了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晴天一地土、雨天兩腳泥”的村道變成了寬闊筆直的大馬路,如今的沙河子鎮讓劉治家老人心生鼓舞。

快過年了,有人問劉治家老人年貨準備得怎麼樣,他笑著說:“什麼都不用準備,現在超市裡啥都有,想吃隨時去買,方便得很呢!”(記者 鄭斐)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淡村鎮貟紅麗:住得好了,收入高了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渭南淡村鎮:週末,貟紅麗一家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拉家常。

入冬的第二場雪飄飄揚揚地撒向大地,富平縣淡村鎮的仿古商業街銀裝素裹,皓然一色的世界那麼清新、靜謐、和諧。

鎮區幸福家園A區,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農家別墅,格外引人注目。貟紅麗溫暖如春的家裡幸福撲面而來。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洋房,結構緊湊、佈局合理、裝修雅典大方。室內乾淨整潔,環境溫馨舒適,一切都透露著女主人的勤快和利索。

“如今這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說起近幾年的變化,女主人貟紅麗打開了話匣子。她向記者細說著如今的好生活:環境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房子大了,收入也高了;隨著城鎮一體化的推進,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醫療條件更方便,衛生院近在咫尺;兒子的學習環境更優越,在學校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免費營養餐;群眾的追求也變了,開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跳廣場舞、吼秦腔,文藝活動多了,精氣神也足了,“我感覺到小康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2014年,丈夫權彥伍看好了現代農業的前景,響應政府號召,發展產業,流轉了40畝土地來種植綠化苗木,一年收入40萬元左右。平時,他還利用空閒做做糧食生意,一年增加收入10多萬元。錢包鼓起來了,人的精神狀態也很積極向上。他告訴記者,現在致富的途徑多了,外圍環境更好了,只要肯吃苦,日子就不會差。“鄉鎮給咱修了路,完善了基礎設施,咱就應該好好奮鬥,追求幸福。”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進入2018年新年以來,兩場大雪讓貟紅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進一步。“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我們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發展苗木園子,擴大生意規模,我想,以後我們的房子會越來越大,生活會越來越好。”

走在淡村鎮,這裡的天藍、水清、路寬,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公共服務日趨便利,路旁新建的幸福住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在這裡,生態宜居、生活富裕,像貟紅麗一樣的“城鎮居民”,個個底氣十足。(記者 鄭棟 武丹)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瓜坡鎮李輝武:清甜草莓,播種幸福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渭南瓜坡鎮:“草莓哥”李輝武正在陪遊客採摘草莓。

“行,我馬上就摘,保質保量按時送達。”冬日一大早,家家戶戶都還沉浸在甜蜜夢鄉中時,渭南市華州區瓜坡鎮的“草莓哥”李輝武和他的農戶們就開始忙碌了。

沿著華州西高速路口往西,5個淡綠色的大棚漸入視線。棚外,一籃籃現摘的嬌豔草莓展示出售,棚內,碧綠的草莓秧苗整齊劃一,一棵棵的草莓秧上還有蜜蜂飛舞,給冷清的雪後田野增添了一絲活力。

“姑娘,來,不用客氣,看著哪個吃哪個。”“草莓哥”李輝武摘下一顆水靈靈、紅彤彤的大草莓遞給記者,又低頭將草莓秧上長出匍匐莖掐掉。“匍匐莖如果不掐掉,會影響草莓吸收養分,不利草莓的生長。”在浙江打工12年,去年才回到村承包6。5畝地,建了5個大棚的李輝武顯然已經成了一個“草莓專家”。

“有3個貧困群眾在我這打工,一有訂單,他們就來摘草莓,我按小時給他們結算。”李輝武說。

提起貧困戶,李輝武停止了勞作,有著講不完的話。他說,在外地掙錢雖多,但心總是漂浮不定,每當回到家鄉時,總想作些貢獻。“這大棚草莓還是社群裡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今年頭一年雖然掙得不多,但能在本村幹事,還能解決一兩個貧困戶,我心裡很滿足。”李輝武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他的草莓棚已收益3萬餘元,但是,他的目標不是掙錢,而是想把這當成一份真正的事業,擴大規模、做細做精、打造品牌、形成採摘銷一條龍,帶動村中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

“像李輝武這樣的年輕人能回來創業我真的很高興,這讓我看到了社群發展新的活力。”黃家新型農村社群支部書記王利社告訴記者,黃家新型農村社群以種植和務工為主,村民收入相對穩定,但缺少自主創業的人才,缺少知名的品牌。

瓜坡鎮副鎮長劉林濤告訴記者,為了吸引人才迴流,下一步,瓜坡鎮將透過“電商”平臺積極推動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給華州農村、農業添注活力。(記者 鄭棟 武丹)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陳爐古鎮李和平:爐火更旺,產業更興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銅川陳爐鎮:李和平正在展示他製作的仿古瓷器。 霍海澎攝

1月28日,白茫茫的大雪,將陳爐鎮裝扮成一個夢幻的世界。李家瓷坊門前堆放的陶罐,蓋著厚厚的“雪被”,就像一支支塗著奶油的巧克力蛋筒,與古色古香的門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瓷坊裡,63歲的李和平剛剛修完一爐粗坯,和老伴孟淑琴正坐在炕上取暖。

作為陳爐鎮19名市級工藝美術大師之一,李和平主攻仿古瓷。從1975年進入陳爐陶瓷廠後,他就再沒離開做瓷這個行當。儘管年歲已高,但李和平一天不做瓷手都庠。

“陳爐古鎮”是宋、元代以後耀州窯唯一尚在制瓷的舊址。正是像李和平一樣的陶瓷匠人,延續了這裡1400多年的爐火,保留了傳統的手工制瓷工藝。

近年來,在旅遊文化古鎮的建設中,陳爐鎮十分注重陶瓷技藝大師的培養。目前,全鎮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8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16人。最讓李和平高興的事,是兒子也跟他學起了陶瓷技藝。

古老的技藝要傳承,必須吸引年輕人加入。當年,兒子高中畢業要去打工時,李和平怎麼也勸說不下,如今,兒子主動要求學習,讓他覺得陳爐有了希望。

2016年,兒子的一件作品還在全國工藝美術技藝大賽上得到了銅獎。拿了獎,小夥子學習的興趣更濃了,勁頭也更大了。

現在,老李一家三口每年都能做六七千件瓷器,主要銷往河南、內蒙古、山西、北京等地。日子越過越好了,他給兒子買了車,便於聯絡業務。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李和平深有感觸:“道路修通了,自來水接上了,街道綠化了,就連我家已經垮塌的舊瓷窯,政府也拿出資金進行了修復和保護。”

陳是歷史,爐是文化。在千年爐火的餘溫中,在歷史碎片的光澤裡,陳爐鎮依託厚重的陶瓷文化,在保持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恢復重建力度,使古鎮爐火更旺、產業更興。

目前,全鎮個體私營陶瓷作坊從過去的五六家發展到15家,陶吧7家、服務商鋪32戶,年產量近500萬件,從業人員1000餘人,陶瓷加工運銷年均產值達8000餘萬元。(記者 李豔)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鳳凰古鎮張志祿:戲劇人生,薪火傳承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商洛鳳凰鎮:穿戴整齊的張志祿紮下臺步準備演出。 鄭斐攝

元月28日,踏著厚厚的積雪,記者走進柞水縣鳳凰古鎮,探訪漢調二黃老藝人張志祿。還沒走進張家院門,就聽到渾厚優美的漢調二黃曲調。說起生活了一輩子的鳳凰古鎮和唱了大半生的漢調二黃,78歲高齡的張志祿雙眼中透出難以掩飾的自信和興奮。

鳳凰古鎮曾經被稱為“小上海”,是秦嶺以南連線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的重要商貿集鎮,是著名的“水旱碼頭”。那時,北方的山貨土特產必須經馬幫和人力馱轉至此,才能經水路運到漢口,江南的絲綢、稻米也必須從這裡送入關中。

時光荏苒,如今,張志祿的童年記憶中,只剩下那斑駁的明清院落和爬滿野草的馬頭牆還依稀見證著當年的繁華。更多的,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片蕭條。

他回憶說,那時古鎮上只有一條青石板路,就連鎮、區政府都是低矮的土坯房。1980年以後,各家各戶的光景逐漸好起來,忽然間,古鎮破舊的老院落、老房子開始被無序翻修,老街周圍出現了一些小洋樓,各種稀奇古怪的商品和傳統的古玩、書畫、鐵器、麻花等到處擺放,一個原本古色古香的老街,逐漸變得不倫不類。

2000年起,柞水縣開始保護和開發鳳凰古鎮。他們對老房子、老院落進行修繕,儘可能地恢復原貌,加大對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挖掘整理當地文化。尤其令張志祿高興的是,唱了半輩子的漢調二黃被列入挖掘保護的文化遺產範圍內。

同行的鳳凰鎮副鎮長黨菲介紹,近幾年,鎮上圍繞“南北交融、秦嶺鳳凰”的文化內涵,以“楚漢文化為主,北方文化為輔”的形象定位,結合鳳凰古鎮特有的商埠文化、移民文化和民俗文化,逐步形成了“一心、兩軸、三圈、六區”的空間佈局。同時,對古鎮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發掘,組建漁鼓、二黃演藝、秧歌花棍、鑼鼓高蹺、龍燈舞獅等10餘個民間社團組織,定期為遊客開展演出活動,進一步提升古鎮的旅遊魅力。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天的鳳凰古鎮,正如一部傳唱千年的漢調二黃,正閃亮登場、精彩上演。(記者 鄭斐 通訊員 張珊 盧英)

【陝西傳媒網】陝西特色小鎮:生態宜居 美麗鄉愁

華山鎮孫峰歌:小鎮美麗,生活美好

渭南華山鎮:仙峪口村68歲老人李淑琴正在為春節“捏”花饃。

華山腳下,白雪皚皚。整潔漂亮的華陰市華山鎮仙峪口村張燈結綵,一派喜迎新春的景象躍入眼簾。

村民孫峰歌家溫暖的客廳裡,戴著老花鏡的婆婆正在為新年準備面花,經過她的巧手,一個個麵糰瞬間變成栩栩如生的老虎、魚、花、草,引得小孫子們饒有興致地圍觀,老太太眯著眼睛樂開了懷,說:“早早備好年貨,客人來了要吃咱就不著急了。”

去年以來,華山鎮仙峪口黨支部發揮黨建的示範引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依託獨特的交通優勢和處於景區的優越性,黨員先行,在全村發展起農家樂,帶動群眾致富。孫峰歌家就是先行者。

“8月12日開業,不到一個月我家就賺了3萬多元。”孫峰歌告訴記者,之前她和丈夫在外打工,一年的辛苦奔波都趕不上農家樂一個月的收入。“現在坐在自己家裡掙錢,既照顧了老人和孩子,又增加了收入,這日子才有奔頭。”

年後,憑著之前在賓館的服務經驗,她和丈夫準備在家裡蓋一座農家客棧,配合著華山鎮、華陰市的旅遊產業做特色民宿。丈夫張新明表示,他還要再給母親開辦一所面花民間藝術工作室,在配合旅遊發展的同時,把華陰的民俗文化也發揚光大。“以後,遊客來我們這裡,不光能玩仙峪景區、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還能欣賞、體驗咱民間傳統文化,也算咱是為美麗鄉村建設作一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一年以來,華陰市大力支援仙峪口村發展休閒鄉村旅遊產業,積極協調各項惠農專案資金,對全村管網、道路、建築立面、各家門戶進行了翻新改造,完善了村裡綠化、亮化、門頭牌匾、文化長廊等配套設施,並免費對各家庭院、室內環境、灶房及桌椅板凳進行提升改造。透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仙峪口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像孫峰歌這樣透過發展農家樂致富的群眾已發展到60多戶。

據統計,2017年,在不滿一個月的試運營期間,這裡共接待團隊遊客1。4萬人,零散客2100人,累計收入達41。05萬元,平均日收入達2萬元。目前,仙峪口村農家樂正在成為華陰市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張新名片。(記者 鄭棟 武丹 通訊員 石超齊)

版權宣告: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