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孫權耗死了所有敵手,為何依然沒能一統天下?笑到最後才是贏家,孫權熬死曹操與劉備,一手好牌為何也打爛了?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南宋抗金將領、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知鎮江府時,曾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寫下了傳唱千古的名篇《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這首詞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大致意思就是: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其中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借用曹操對孫權的一句評價。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濡須口,與孫權相持一月有餘,孫權用水軍包圍曹軍,抓獲三千餘人,淹死的曹軍也有幾千人。後來孫權幾度挑戰,曹操堅守不出。於是孫權親自駕船從濡須口進入曹營。諸將都以為是挑戰者來了,準備攻擊,曹操說:“這一定是孫權想要親自見識我的軍隊。”命令嚴整軍隊,弓弩不得妄發。孫權走了五六里,回去的路上演奏歡快的樂曲。曹操遠遠地看見舟船軍隊仍然嚴明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三國志·吳志·吳主傳》)”裴注:《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鬥到最後,才形成了魏、蜀、吳的三國鼎立之勢,孫權因而成為與曹操、劉備並列的大伽。“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是的,天下之勢,走到此刻,已是曹、劉、孫的天下了,這就要看到底誰更狠,誰才有機會成為贏家。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在三人的比拼中,曹操的實力最強,佔了個“勢”字,因為他手中有張王牌——漢獻帝劉協,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從而一統北方之地。劉備佔了一個“情”字,出道以來就以漢室皇叔自居,到處拉同情,混了個好人緣。而孫權則佔了一個“畏”字,因為他比曹操、劉備都年輕,“後生可畏”嘛,熬死了曹、劉,他老孫就是老大了。

在曹操與劉備面前,孫權確實年輕,比曹操年輕27歲,比劉備年輕21歲。並且,曹操與劉備兩還都不經熬,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於洛陽,年66歲(其時,孫權38歲);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年63歲(其時孫權41歲)。都說,不要看誰笑得最張揚,而是要看誰笑到最後,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曹操與劉備先後崩逝,孫權正值壯年,按說是,天下應該盡歸他這位東吳大帝的之手,而且,上天也給了他施展的時間——孫權一直活到太元元年(252年)才病逝,年70歲,比劉備晚死29年,比曹操晚死32年。但是,笑到最後的孫權,為何仍未能一統天下呢?他這是否是“浪得虛名”?

先說客觀因素。其一是軍事實力上不如曹魏。三國在軍事力量上,魏國最為強大,東吳儘管到孫權已歷三世,卻最弱!如到孫權這輩,東吳士兵善水戰而不善陸地作戰,這與東吳軍事集團盤居江東有關,事實上無論赤壁大戰還是夷陵之戰,東吳的戰略思想都是採取守勢,禦敵於國門之外就算勝利!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孫堅、孫策能建立政權依據長江天險,所以,加強水軍力量,消滅來犯之敵於水面上,是建軍的指導思想!而三國十四州,東吳只佔有二州,要一統天下,必須佔領其它十二州,必須要有精銳的騎兵部隊,水軍到了北方是沒有優勢的!

其二是經濟實力也劣於曹魏。在漢末的軍閥混戰中,中國人口也大量下降,歷史記載,曹操在世時,曹魏實際控制的人口才“四百萬”,東吳人口“一百二十萬”,蜀漢只有“八十萬”;曹操死後,上面的資料有所變化,但基本上魏國的人口還佔整個三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有這樣的人口紅利,國家擴軍,農耕繳稅曹魏都有巨大優勢。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再說個人素質。孫權雖然廣受稱讚,那也只是對他前半生的肯定。真實的孫權,人品上是有缺陷的,“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李宗吾語)”如此看來,孫權的為人,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反覆無常”。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而晚年的孫權,則更昏聵,且血腥。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選擇後繼者上。在長子孫登病逝後,孫權的三子孫和被立為太子。自赤烏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援太子和魯王。其中,陸遜、顧譚、吾粲、朱據、諸葛恪等都支援太子,而步騭、呂岱、全琮、呂據和孫弘等都支援魯王。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孫亮為太子。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家事受到外臣干涉,孫權非常不爽。“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張休、屈晃、張純等十數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數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籲,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手下重臣,就這樣殺的殺,流的流,乾的盡是親痛仇快的惷事。

陳壽也說孫權:“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38歲熬死曹操,41歲熬死劉備,70歲的孫權為何仍沒能一統天下?

而曹操的繼任者是曹丕,儘管因殘酷迫害同室宗族、廢后漢獻帝、又淫亂好色,歷史名聲不佳;但他是文武雙全,政績不凡,繼承和發展了曹操的諸多政策,鞏固了魏國的基業;他君臨東吳期間,曾親統百萬大軍征伐吳、蜀,連諸葛亮對他都不敢小覷。何況孫權?

所以,孫權之輸,是輸於自身的不完美;而東吳之敗,也是始於孫權晚年的一連串昏招。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