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詩畫中國行”走進山嶼海親心谷和安吉幸福城採風活動,一路行來,所見所聞讓採風團成員感觸頗深。

“參加活動的有畫家,有作家,有詩人,還有新聞媒體單位的記者,所以‘詩畫中國行’活動用‘採風’兩字,不僅特別貼切而且含義深刻。”採風團成員、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執行院長馬新林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祖國大地日新月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種感受,只有透過常態化的,有溫度、接地氣的採風活動,鋪下身子深入基層一線的體驗走訪、調研、理論和創作,才能賦予作品很強的鮮活度生命力,才能創作出能夠留得下傳得開,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精品力作。

參加採風的成員,有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文史館書畫院執行院長馬新林,著名人物畫家、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彭華競,著名山水畫家、中央美術學院國畫院原副院長姚鳴京,花鳥畫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李漢平,山水畫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馬良書,青年畫家周蘇英,《中國青年報》記者夏瑾,《詩歌月刊》主編李雲,《大眾日報》副刊主編劉君,《揚子晚報》副刊主編龔學明,青年作家王磊。

01:46

一片幽靜中

感悟李白詩歌的意境

到達親心谷的當天,採風團就迫不及待在親心谷景區逛了起來。

親心谷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祁梅村。景區依據青山擁抱及綠水穿流的獨特原生態地形,緊緊圍繞“親心理念”思路開發,倡導遠離塵囂紛繁困擾,迴歸生命純潔狀態,與自然、生態和周圍生靈融為一體,洗禮純美自然的生活理念。

一路上天空碧藍,峽谷幽靜,山潤物榮,佳木成蔭,鳥語啁啾 。著名山水畫家姚鳴京特意把記者拉到一邊,指點著記者欣賞這山谷營造的畫面感與層次感,他說:“置身大自然的環抱,這裡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很放鬆。入鄉隨俗,我們就放慢節奏,充分享受天然氧吧給予的最純淨空氣吧”!

陪同的山嶼海集團總裁侯歡當起了大家的導遊。從他的介紹中,大家知道了唐代大詩人李白詩歌中提到的敬亭山和桃花潭都離親心谷不遠,越發興致盎然。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李白雖不是出生在安徽,但他在安徽遊歷過10多次,足跡遍佈安徽全境,給安徽留下了一大筆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很多名篇佳構千古傳誦,《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獨坐敬亭山》《秋浦歌·白髮三千丈》《贈汪倫》《宣城見杜鵑花》……

《獨坐敬亭山》《贈汪倫》《宣城見杜鵑花》等詩歌,寫的就是宣城境內的敬亭山、桃花潭等自然景觀。

聊得興起,採風團還集體朗誦起了這些著名的詩句: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

……

三位著名在京畫家

同框共繪《高士圖》

第二天一大早,被親心谷自然恬靜的美景吸引來的採風團開始了創作筆會。

聞訊趕來的宣州區文聯主席田斌與大家互動交流。“宣城自古以來文化氣息濃厚,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之稱。”田斌告訴記者,“‘詩畫中國行’採風團的到來,又給宣城的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著名畫家馬新林、姚鳴京、彭華競三位均是京城畫壇大咖在全國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馬新林擅花鳥、彭華競畫人物、姚鳴京工山水。“我們雖然同在北京,但三個人能像這樣聚在一起靜著心傾心創作的時機並不多。”馬新林表示,“感謝‘詩畫中國行’提供了在敬亭山下和李白對話的機會”。

當天上午,風格迥異的這三位畫家先合力創作了《高士圖》,一幅八尺整張的大畫。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說實話,記者在北京認識這三位畫家以來,三人的同框“合身”,確實還是第一次見到,不禁充滿了好奇。

彷彿信手拈來,大致比劃了一下八尺生宣的大小,人物畫家彭華競就在整張紙下方偏左的位置率先動筆。

照例,他是從人物的眼睛部位開始畫起。一筆一劃,再輕輕地、細細地一筆一劃,認真得不得了。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東晉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顧愷之曾在《論畫》中說過:“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記者曾在一次採訪中問過彭老師為什麼選擇了中國畫領域中最難的人物畫,他的回答是:“有趣!”

在此之前,記者曾經仔細琢磨過彭老師的畫,發現有一個現象:他畫人物,往往在頭部特別是臉部用筆較多,眯著的雙眼,雙眉揚起時的抬頭紋,農婦臉上歲月留下的痕跡,少年眼眸對未來的希翼……躍然紙上。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本次創作,記者看到,彭老師在動筆前居然極其難得地戴上了眼鏡。“在李白遊歷過的地方搞創作,自然得格外仔細、格外認真了!”他半開玩笑地說道。

其實,我們這些圍在他旁邊觀摩的觀眾都明白:彭老師這是要更細緻地描畫眼睛部位,把人物畫得更傳神呢。

兩個面對面坐著正在喝茶聊天的古代“高士”,僅僅眼睛部位,單個人物他就足足用了半個小時。“從眼睛,可以窺見一個人的精神!”他邊畫邊告訴我們。

之後是臉部輪廓、頭髮……到了人物的頸部以下,他彷彿從細膩中一下子掙脫出來,“唰、唰、唰”幾筆線條的簡單勾勒,手中託著茶碗的一對古代士人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然後把筆一放,豪邁之極!

馬新林接著勾畫了一棵蒼松,從畫面右下部分斜插上來,那些枝枝丫丫,不僅錯落有致,還顯示出遒勁的生命力。伸得最遠的一根枝條,足有1米多長。就這樣,兩位“高士”坐在低垂的松樹底下,喝著茶、聊著天,愜意十足。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放眼當今美術界,詩、書、畫、印四者俱佳的並不多見,而馬新林是其中之一。對於他的作品,有人如此評價:“馬新林所具備的傳統深厚功力,也可質證‘書畫同源’的力量。他在書法上熟練掌握線條筆力變化,在篆刻藝術上深諳知黑守白構成規律,所以能夠在寫意花鳥畫創作中盡顯優勢。”

《高士圖》中,馬新林延續了他一貫的手筆,準確達到了神韻傳達的生動和造型用筆的精準。整棵松樹,設色無幾,以赭、灰、桔黃等色為多,或輔之墨氣沖和,輕掃淡抹,亦潤亦熟,亦醇亦厚。

姚鳴京最後添上了流水、山石,就在畫面左下角部位。

還別說,等姚老師添上最後一筆水流時,整幅畫作立馬顯得氣韻生動起來,畫面更飽滿和完整了。

這幅畫中,姚鳴京雖著墨不多,但我們細細觀察不難發現:這山石,並非傳統中國畫中的普通山石,而是帶上了濃濃的姚氏風格,“夢幻山水”亦隱亦現——用墨用色,點染自如。率意擺放也好,潑墨傾水也罷,他那任意滲流的筆下,水霧氤氳,使一切都有了生命的靈光。

是的,一幅《高士圖》,三位老師合作起來卻能心照不宣,境同道合,如出一人之手。我們目睹了這幅佳作問世的全過程,也見證了三位畫家難得一見的率真與默契。

「詩畫中國行」“高士”相聚,猶念李白

內容來源:人民網、光明網、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詩歌月刊、揚子晚報、浙江新聞、浙江線上、天目新聞、小時新聞、美術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