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歐公陽修之於茶,最在一個“誠”字。

《孟子·離婁上》論及“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在自我完善的心性修養中,只有善於“思誠”,真實坦蕩地面對自己的心性,才能通達“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歐公晚年吟誦,“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淺白兩句,真實地表達了歐公貫穿一生的品茶之愛。人在老去的時候,經歷幾多代際世變,看透多少人性百態,再不必於官牘勞形中壓抑本心。心性的成熟圓滿,可以坦誠無欺地面對自己的本真。“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在山水徜徉之間,於書屋明燭之下,讓陽修返璞歸真的,是對茶的痴愛和守望。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茶品,往往照見人品。

歐公的人品,又滲透在他的詩文之中。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不可謂不知官場的運籌帷幄之道;作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在散文、詩詞、文論上造詣頗深,對作文的佈局謀篇駕輕就熟。但他寫文章,不掩瞞,不虛飾,相當坦率。

在《大明水記》中,他客觀地糾正張又新《煎茶水記》的不實記載,以免其經不住推敲的鑑水知識誤導後人。歐公這樣寫道,前人陸羽在《茶經》中品論煎茶水源的時候,只說:“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又說:“山水,乳泉、石池漫流者上,瀑湧湍漱勿食,食久,令人有頸疾。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品水,點到為止,並沒提到自己次第品嚐天下水味之事。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然而,到了張又新寫《煎茶水記》之時,張氏卻提到劉伯芻認為適宜於泡茶的水有七等;又提到陸羽與李季卿論水,將各地的水源次第排列了二十種。

歐公考據了張又新的兩種說法,認為二說皆與陸羽的《茶經》不符。

陸羽認為山水上,乳泉、石池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張又新卻寫道劉伯芻認為各地水品揚子江為第一,惠山石泉為第二,虎丘石井第三,丹陽寺井第四,揚州大明寺井第五,而松江第六,淮水第七,這與陸羽的說法相反。

另外,《煎茶水記》中寫明李季卿所記二十水:廬山康王谷水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扇子峽蝦蟆口水第四,虎丘寺井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第八,桐柏淮源第九,廬州龍池山頂水第十,丹陽寺井第十一,揚州大明寺井第十二,漢江中零水第十三,玉虛洞香溪水第十四,武關西洛水第十五,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第十八,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歐公認為以上如蝦蟆口水、西山瀑布、天台千丈瀑布,這些都是陸羽告戒人們不要食用的水源,飲後容易生病。其餘的水源,江水反在山水之上,井水反居江水之上,這都與羽經的說法相反。故而,歐公認為陸羽不應該有自相矛盾的兩種鑑水標準,張又新的說法可能是妄加的。尤其,張又新記述陸羽分辨南零岸水的說法,真是令人感到偏頗而奇怪。水味不過有美惡之分,而張又新欲列舉天下之水,次第排名高下,豈不是妄說嗎?

歐公經過辨別,認為陸羽論水,“惡渟浸而喜泉源”,井水要從水多的井中汲取。江水雖然綿長流淌,但因它由眾水雜聚而成,故而水質不如山水好。故而,歐公認為陸羽的說法比較接近事理。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歐公寫茶書一絲不苟。對於茶類,也有真摯的專愛。陽修寫過不少詩文,雖然論茶的不多,但從中可窺見他對茶的專研深度。據說,他特別喜愛產於洪州分寧縣(今江西省修水縣)城西的雙井茶。治平三年(公元1067年),歐公於亳州做官,他在開宋代筆記文學之先聲的《歸田錄》中談到雙井茶;“臘茶出於福建,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注(又作鑄)第一。自景祐以後,洪州雙井白芽漸盛,近歲製作尤精,囊以紅紗,不過一二兩,以常茶十數斤養之,用闢暑溼之氣,其品遠出日註上,遂為草茶第一。”

歐陽修 |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

歐公還在《雙井茶》一詩中託物言志,以雙井茶事借喻人品修為:“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此詩作於歐公晚年辭官退隱時,它對世情冷暖作了含蓄的諷喻,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態薄情,闡明君子應固守節操。雙井茶“名震京師”,或許與歐公的詩作流傳有關。

歐公陽修,茶品,文品,人品,至“誠”如一,值世人稱道仰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