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師,請問六經和六藝是什麼關係?

大家都知道儒家六經、六藝之學,為孔門三千的學習課目。詩、書、禮、樂、易、春秋可以說是純哲學理論教學,射、御、禮、樂、書、數可以說是科學理論+實踐教學。前者中的禮樂與後者中的禮樂區別非常大,一個是公共制度及其價值和意義,一個是實操演練的方式和方法。前者中的書與後者中的書也不是一回事,一個是聖賢之言、明王之行和人文傳承,一個是立言成文、語法修辭和篆刻書寫。

六經即大學,六藝即小學;大學側重知,小學側重能;知則主成道,能則主成器;道小偏於器,器大偏於道。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無為就是大有為,無名就是大有名,無知就是大有知,無慾就是大有欲,無私就是大有私,無我就是大有我,無心就是大有心,無情就是大有情,無用就是大有用,無價就是大有價……

當然,世俗的理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然就是亂說渾話。可是世俗也挺可笑的,若說一人無用則此人以為批評,若說一人無價則此以為表揚,為何?因為有個常用的成語叫做百無一用,人們說的多了就約定俗成地理解為貶義;還有個常用的成語叫做無價之寶,人們說的多了就約定俗成地理解為褒義。世俗之人對哲學、科學多不甚了了,所以不免囿於淺見竟鬧出些笑話來。然而號稱學者的讀書人,能不能潛心研究學問呢?這就得靠自己的造化了,只要勤學善思都能啟智!

須知上升到哲學高度,無和有就不是一個表示否定的無和一個表示肯定的有,而是無既表示否定又表示越超肯定的大肯定,有仍表示肯定。也就是無字應有兩種解釋,而有字僅有一種解釋。只此一點,哲學便令許多人望而生畏了。

在否定和肯定的二元範疇內則需要邏輯推理,而在否定和肯定以及超越二元範疇時則需要辯證明理。前者為名學,後者為實學。倘若因名責實,名副其實,則將實至名歸,名不虛傳。不然名實相離,名過其實,亦必名存實亡,徒有虛名。

形而下之無和有可以相對立名,故聖人起名曰器或曰萬有。形而上之純無完全絕對無名,故聖人強名曰道或曰造化。形而下之無即時間,有即空間,時間即壽數,空間即身體,壽數即長短多少,身體即虛實大小。形而上之無即非時間非空間,即非壽數非身體,即非長短多少非虛實大小,亦即造化時空萬有而附物常新且永垂不朽的整個心體。

總之,形而上的名稱五花八門,其實指的都是整個心體。哲學家稱其為天道、無極、造物主、物自體,宗教家稱其為玉皇大帝、如來佛祖、上帝、真神,老百姓稱其為天公、天帝、上蒼、天意、老天爺、長生天……

就拿人體來說,身體屬肉屬器之有,心體屬靈屬道之無。大器之大有叫做樸,小器之小有叫做我;大道之大無叫做公,小道之小無叫做私。樸為大有之極,我為小有之極;公為大無之極,私為小無之極。大有大無合而為大太極,小有小無分而為小太極。大太極以宇宙為一體故稱大體,小太極以各自為一體故稱小體。人體以身心靈肉從其公樸則為大體,以身心靈肉從其私我則為小體。志在大體則道器知能必定晚成,志在小體則道器知能將可早成。然而小體早成則速亡,大體晚成則久安。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唯有志者事竟成。

最後,我要鄭重宣告一點:道器不可分割,知能不可偏廢。因此,六經六藝也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只有經藝合參下學上達,才能融匯貫通樂天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