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筆下赤壁之戰的原型——鄱陽湖之戰

前言

看過三國演義的大家都知道,龐統獻計鐵索連舟,孔明借東風,周瑜火燒赤壁,應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了。但歷史上真的如此嗎?

羅貫中筆下赤壁之戰的原型——鄱陽湖之戰

疑點

我查閱過關於三國的正史資料,最接近鐵索連舟的有這麼一句話——

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記載於《吳書·周瑜傳》和《資治通鑑》)。但是一句首尾相接意思是用鐵索連真船,還是船太多了,擠在一起,尚待考證。

而其他史書上更多的只是周瑜敗曹操,最終只能確定的是周瑜在赤壁擊敗曹操,採用過火燒的方式,但是曹軍是否鐵索連州並沒有明確的說法。

真相——劇情

直到最近我在閱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時,才豁然開朗。

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便是採用的鐵索連舟戰術。

我大概敘述一下當時的情況:

當時陳友諒水軍強悍,大部分都是大船;朱元璋水軍較弱,大部分都是小船。陳友諒為發揮大船優勢,齊頭並進,於是採用鐵索連舟戰術(熟悉吧)。朱軍果然抵擋不住,只能節節敗退,這是部將郭興提出建議:用火攻(有很熟悉吧)。問題又來了,沒風(熟悉至極),然後等啊等,下午,東風來了(嘿嘿,果然),陳友諒大敗。

是不是很熟悉,劇情完全一模一樣。我把上面的劇情用三國的替換一下:

當時曹軍大部分都是大船;東吳大部分都是小船。曹操為防止士兵暈船,於是採納(龐統獻計)鐵索連舟戰術。東吳果然抵擋不住,只能節節敗退,這是部將黃蓋提出建議:用火攻。問題又來了,沒風,然後請孔明,孔明作法借東風,曹軍大敗。

除卻少部分細節,劇情基本一致。

真相——時間

大家也都知道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老先生的著作,那麼我們從時間上推理一下。

羅貫中,

約1330年-約1400年,資料推測其寫三國演義事件大概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之後,也就是36歲,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之後。

再看鄱陽湖大戰發生於

至正二十年(1360年),時間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至少六年之前,正好吻合。

結論

如上,我推測《三國演義》中關於赤壁之戰的描寫是羅貫中根據鄱陽湖大戰改編的,畢竟鄱陽湖大戰是赤壁之戰後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當然,一切都是小編的推測,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喜歡小說,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右上角關注小編,實時分享小說,歷史知識)。

PS:強推《明朝那些事兒》,用幽默的語言描述精彩的歷史。

番外

為了佐證我的觀點,我有查閱了歷史上是否還有其他關於鐵索連舟的事件,沒想到,還真發現一例,大概事件如此:

張世傑將千艘大船,用鐵索連起來,排成一行,保護宋朝的皇帝。元軍派奇兵,

點燃載滿茅茨,塗滿膏脂的小船,衝向宋軍。張世傑將船塗滿灰泥,綁著水桶,火無法燒及船身。元軍無可奈何。

和赤壁之戰的情形正好是相反的,失敗方並非鐵索連舟者,我猜原因有二,一是張世傑已有防備,做好防火措施;二是無風或者風不大。所以《三國演義》中應該是借鑑的鄱陽湖大戰,而非張世傑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