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古詩中的移情手法

移情手法是什麼意思

在古詩詞閱讀和鑑賞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一些自然界無生命、無情無意的事物,在詩人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和情感,變得有情、有意、有趣、有性格,能微笑、能哭泣、會說話、會行動。

如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你看,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

這種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作者有意識地賦予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作者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我們來看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其基本含義為: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雲獨去自在悠閒。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古詩中的移情手法

李白的這首詩,就是採用了移情的手法,“予無生命之物以生命“,現實中,雲彩本是無生命、無感情的,因而也談不上孤獨不孤獨,悠閒不悠閒。然而,處於特殊環境和詩人此時獨特的心境之下,感到他也象人一樣孤獨的飄然離去,越飄越遠,終不見影跡。而在鳥飛雲去之後,靜悄悄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美麗的敬亭山,出神入化,恍恍然覺得那山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彼此就象一對久別重逢的摯友,或象一對一見鍾情的戀人。從而得到一種情景交融的美的藝術境界。

所以可以說移情就是移“情”於物,即物的擬人化表達。詩的移情,就是創造“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世間萬物,原本都是生硬死板的東西,在詩人的筆下,物都有了人的感情。詩人往往覺得它們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行為、有靈魂。其實,詩中描繪的物件中,都投射著詩人自身獨特情感的影子,這些意象彷彿就是詩人的化身,呈現為物我之間、主客統一,往復迴流,互為同化,物我合一。

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古詩中的移情手法

再如歐陽修的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本是自然之物,不能語。但女主人公在那“庭院深深”的幽靜環境裡,滿懷憂怨孤苦的心情而無從傾吐,眼前凋零殘落引起她對自身孤苦悽寂身世的聯想,不知不覺地忘記了自身同花的區別,於是花被看成與人一樣具有情感,並可以互相交流。由於看花人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感情沉積的太深、太專一而忘記了物我界限,便毫不察覺的把自己的主觀情感外射到花上,給它灌注了生命,使花具有了同一樣的感情色彩。

所以,由於移情,使物有了人的情趣;而讀者才能夠從詩人所描繪的物象上,感悟到詩人的情感。“

移情手法“的運用,使得詩中的客觀物景充溢著感性生命形態的顫動和美麗,

詩歌之所以會長時期煥發出強有力的藝術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運用功不可沒。

小問題:你覺得以下幾句詩是如何使用移情手法的?

1、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轉朱閣,低綺戶,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3、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寫在評論裡哦。

關注我,讀詩文,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