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這首詞,描寫了歌女的悲慘結局,可謂是《琵琶行》的姐妹篇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長篇詩歌《琵琶行》,描寫了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水平以及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可以說這首《琵琶行》再一次轟動了整個文壇。

無獨有偶,北宋宰相晏殊也寫了一首關於歌女的作品,名為《山亭柳。贈歌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首詞相當於是晏殊版的《琵琶行》。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鬥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漫消魂。衷腸事、託何人。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在很多人的心中,晏殊一生的命運都非常順遂,衣食無憂,官運亨通,是一位人人羨慕的太平宰相,所以他的很多詞作都表現出一種富貴閒情之感。

實際上,晚年的晏殊也遭遇到貶謫的經歷,這首詞便是在貶謫時期所作。

晏殊的這首詞,描寫了歌女的悲慘結局,可謂是《琵琶行》的姐妹篇

詞的上闕描寫了歌女自述自己當紅之時的盛況:

歌女本住在西秦,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榆中地區。她認為自己別無所長,只能靠自己精湛的技藝來維持生活。

為了生活,她在吟唱詞曲時別出心裁,獨具匠心。詞中的花柳也指的是各種高難度的演唱技藝。

晏殊的這首詞,描寫了歌女的悲慘結局,可謂是《琵琶行》的姐妹篇

歌女談到自己偶爾會學學念奴的唱腔,聲調之高能遏止住行雲,很多其他歌女都望塵莫及,比不上她。

歌女高超的演唱技藝自然受到客人的追捧,各種名貴禮物不計其數,確實沒有辜負自己的辛勤付出。

俗話說,人無百年好,花無百日紅,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風靡一時的歌女逐漸變得年老色衰,技藝也大不如前,她承受著巨大的落差。

晏殊的這首詞,描寫了歌女的悲慘結局,可謂是《琵琶行》的姐妹篇

歌女雖然數年來辛勤地往返於鹹京道上,到頭來所得不過是一些殘羹冷飯,往日的眾星捧月之勢已經成了過眼雲煙,這樣的落差誰人知?又能向誰訴說呢?

歌女的境遇如此悲涼,難怪她會直白地發出一聲嘆息:如果有知音願意聆聽她的歌聲,她一定不會拒絕為聽者演唱那些最高雅而高亢的歌曲。

但現實往往很殘酷,歌女一旦失去青春和美貌,即便唱得再好,也不會有多少人聆聽,她們的時代已經過去。

詞中最後寫道:這位西秦歌女在唱完最後一曲時,當眾落下眼淚,拿起手帕掩面而泣,心中的悲傷和無奈只有自己知曉。

在《琵琶行》中的結尾,白居易寫下了“座中泣下誰最多,僵住司馬青衫溼”,可見,白居易被歌女的故事深深打動。

而這首《山亭柳。贈歌者》,晏殊雖然沒有在詞中直接給出答案,但應該同樣對歌女充滿了真切的同情,此時的晏殊被貶外放,處於人生的低谷,與歌女真是真是同命相連,頗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之感。

或許,歌女本身就是晏殊杜撰出來的,他只是以歌女的身份表達自己內心的惆悵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