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原意並非指男人用情不專,而是跟猴子有關

朝三暮四是說一養

猴子

的人原定早上給猴子四

顆橡慄,晚上給三顆

,但猴子不滿,遂改成早上給三顆栗子,晚上給

四顆

,猴子大喜的故事。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用手法欺騙人,現在常用來批評反覆無常的行為或人。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原意並非指男人用情不專,而是跟猴子有關

朝三暮四這個寓言故事出自於《莊子·齊物論》,在戰國時期宋國,有個喜歡養

猴子

的人,因在院中養了很多猴子,便被人稱為為狙公(狙是猴子的另一種稱呼)。因猴子喜歡吃橡慄,狙公便為它們提供橡慄,這讓狙公獲得了猴子們的親近。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原意並非指男人用情不專,而是跟猴子有關

但有天狙公發現自己的經濟緊張,口糧不足,沒有辦法向以前一樣給猴子早晚提供8個橡慄,他需要減少提供給猴子橡慄的數量,為避免失去猴子的親近,他想到一個辦法。他原打算在一天中,只給猴子提供七顆橡慄,早上給猴子四顆橡慄,晚上給

三顆

,但猴子聽了表示不樂意。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原意並非指男人用情不專,而是跟猴子有關

狙公為安撫猴子,便對早晚給的橡慄數量進行了調整,決定早上給三顆橡慄,晚上給四顆橡慄,猴子聽後果然大

針對朝三暮四的這個故事,列氏和莊子的看法不同,列氏強調的是狙公用自己的機敏,將猴子糊弄了。而莊子強調的是橡慄數量與語言表達方面的關係,狙公最後給猴子橡慄的數量與原先一致,就是將早上和晚上提供的數量進行了調換,猴子就轉怒為喜,但實際上猴子所得到的數量並沒有增加或減少,猴子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矇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實質不變,用改換名目的方法使人上當。現有三個方面的寓意,一是指某人做事不專,善於變化,反覆無常。往往一事不成,目標不堅定,計劃趕不上變化,半途而廢。

朝三暮四的故事及寓意,原意並非指男人用情不專,而是跟猴子有關

朝三暮四這個寓意的由來是因為在《二程全書·遺書·十八·伊川先生語》中,將朝三暮四和“朝秦暮楚”混淆了,朝秦暮楚是指在戰國時期,有部分弱小國家一會投向秦國,一會投向楚國。

二是指某人善於計謀,玩弄權術,精於手段。

三是人們常用“精的跟猴樣”形容某個人精明。

現朝三暮四也形容一個人在感情上不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