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那麼多金子銀子都去了哪裡?

除去以物易物的原始時代,真金白銀幾乎是各個朝代通行的貨幣。它們的價值不會隨著朝代更迭或者貨幣改革而急劇變化,就連古代衡量國庫充實與否也是根據真金白銀的數量而定。因而,黃白之物一向備受推崇。

我國很早便有掘金採銀的傳統,至今已有數千年之久,那麼這大量的金銀都去了何處呢?

中國古代那麼多金子銀子都去了哪裡?

金銀一般有兩個來源,一是開採挖掘,中國地域遼闊,金礦銀礦數量都較多。除少數省市外,幾乎各省都有金銀礦。

不僅官府會組織開採這些金銀礦,私人也會開採。二是從國外獲取,明朝時西方新航線的開闢讓美洲大量的白銀被開採,又經商人之手流入中國。可以說,中國古代的金銀數量還是十分驚人的。

這些數額巨大的真金白銀不可能一時一刻被消耗,但是現在市面上數量卻並不多,它們都流向何處了呢?

首先就是作為帝王或者富貴人家的陪葬。

古代人對於墓葬都極為在意,認為陪葬品可以使他們在陰間也能享受榮華富貴。因而陪葬品都極盡奢侈,除了玉器、絲帛、珠寶等,黃金和白銀也是必不可少。近年,海昏侯的陵墓被髮掘,在墓中不僅有十餘噸的銅錢,更有大量的陪葬的金銀。金器重量有一百餘公斤,包括金餅、金板、麟趾金和馬蹄金,連車馬器都是鎏金錯銀的,可見陪葬金銀的數量之多。

海昏侯劉賀在位時間極短,就因荒淫無度被廢,所以也被稱為漢廢帝。他的地位並不算特別高,陪葬待遇就如此之高,更不用說真正的帝王了。古往今來的帝王所陪葬的金銀數量必然更加龐大。

中國古代那麼多金子銀子都去了哪裡?

除了陪葬的金銀外,有不少金銀被私人收藏起來。在古代,朝代更迭也好,王權更替也罷,一般都伴隨著動亂。除此之外還有外敵的入侵,此時能傍身的也就是金銀了。

小農生活讓我國的祖先多有儲蓄意識,在有積蓄時一般都會兌換成金銀藏起來。

在《末代皇帝》中,總管太監剋扣小太監的賞銀就是一種體現。很多金銀被私人埋藏到地下,後來又由於戰亂等原因,金銀留在原地,人卻不知所蹤。因而,藏金銀的地方也就無人得知了。

金銀最可惜的流失是在清朝,由於清朝的腐朽,在列強入侵之時清政府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甲午戰爭都慘敗,這些慘敗也伴隨著喪權辱國的條約的簽訂。幾乎所有的戰勝國開出的條約中都有要求賠錢的條款,動輒以萬起步。僅在馬關條約中,就要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清朝國庫幾乎被搬空。

就算這樣,也仍然不夠賠款,又從百姓手中搜刮出金銀賠款。如此一來,民間和國庫中的大部分金銀都已經流入列強手中。

中國古代那麼多金子銀子都去了哪裡?

當然,金銀的流失去向不止這些,不過僅是透過這些途徑流失的金銀數量就已經讓人極為詫異,更別說連帶其他去向了。不過近年來,中國逐步壯大,流失的金銀也在逐步迴歸,中國大媽都能將金子買漲價,也是讓人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