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

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

原創:熊春錦 德慧智

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備最快樂!

傳播:國學丨文化丨親子丨教育丨中醫 | 健康

傳遞:愛地球 | 愛萬物 | 正能量

修身明德實踐者必需要終生恪守,堅持運用德一能量進行修身明德進行終身實線。主動地建立經典誦讀,與聖人居,與居人謀的道德能量聯絡,那麼其中的能量作用,對於身命中的骨血肉經絡正心正意與大道的整體場聯成一體化合為一,確立以道德為準則的正知、正見、正識,達到產生最大和最高效率的清陰增陽健康體魄變化。

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

“致知”《說文》裡面說:“致,送詣

也。”也就是有“送”和“到”的意思。全面而系統地用“格物”所獲的理論和方法,來建立正確的道德人生觀,去規範我們的意識思維,確立以道德為準則的正知、正見、正識,達到以“知善明德”為基礎的“理通法隨”,這就是致知。正確的致知,是運用這個觀察,觀之於物建立起來的正知、正見、正識,反饋到我們的大腦和心靈,建立正確的道德人生觀,用五德的要求來規範我們後天的思維,規範這個意識,這個就是“致知”。

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

就像《易·象下傳》所言:“君子以致命遂志。”這個口氣、這個話語,就很豪邁!要把這個道德的真理,真正地貫徹在自己的命體裡面,去達到自己認識人生,再造人生,昇華我們的生命,打造一個亮麗人生,去實現這個志願。要“致知”而“致命”,以道德去修身,達到和實現德治心身、性命的高尚志願。這個“知”,是日積月累的智識,這個智識引之於善就是善知,引之於向惡就是惡知,所以前面的格物就相當的重要!這個格物,包括人的表率作用,社會的教養和家庭的教化,都在舉手投足之間,給我們的心靈、給我們的意識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影響。所以這個致知,要注意它前面格物所產生的方向是不是對,所做的是不是符合德性的標準。否則這個“知”,是一種愚知,而不是一種明知。這個“知”,可能會產生愚昧的智性,而不是明亮的這樣一個智性之知。

為了使我們的大腦皮層和我們的心靈建立一個正確的智性的認識,那麼對這個知,對它的架構、它的來源要有正確的辨別,就要很好地用道德去規範這個格物。不僅我們從內心的去把握它的確立,而且還要遠離惡劣的環境。

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

當年孟子的母親三遷而居,不也是防止孟子從小受不良性的格物的影響嗎?雖然說這個蓮藕能夠深植於汙泥而不染,能夠衝破汙水而一花獨靈獨現,但是在稚嫩時期和扶生時期,不可能不注重到外環境的建設。所以在這個致知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整體去引導這個正確的知,而不是非知,錯誤的知。現在很多人掌握了很多知識,但唯獨沒有掌握這個德,能夠算是真正的致知嗎?對於他的生命來說,他的精神都缺乏糧食了,那麼這個“知”肯定就是一種愚知,並不是一種智德的表現。這個“知”要真正地跟德性結合起來,這個“知”才是有用的,才是對生命有益的,對我們的健康、對我們的命運,都有幫助的一種智德,所以這個“知”下面加了一個“日”,就是“智”,就是“日日新”,積累知識為智。那麼在日日積累知識的過程當中,注意去吸收正確的符合道德的規範,符合五德規範的這樣一些知識,這就能夠確保我們到達正知、正見、正識智慧人生,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學說思想系統。慧明德與智明德同步共運,形成大智大慧才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配圖:玉至

正知、正見、正識,達以“知善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