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概況

灞橋區地處陝西關中盆地中部,西安城東部,系西安市城六區之一。地理座標為東經108°59′~109°16′,北緯34°10′~34°27′。東與臨潼區、藍田縣接壤,西與雁塔區、新城區、未央區相連,南與長安區為鄰,北以渭河與高陵區相望。距新行政中心5公里,全區總面積332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辦事處,33個社群,2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0。82萬(2014年底),因境內遺存始建於隋代的古灞橋而得名。

灞橋區內有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龍山文化的米家崖遺址和隋漢灞河古渡遺址、漢文帝灞陵、黃巢練兵遺址,關中八景之一“灞柳風雪”,以及白鹿塬、鯨魚溝、洪慶山竹翠林青,構成集中而豐富的審美文化資源、產業文化資源與經濟文化資源。灞橋區內有 西安國際港務區和西安滻灞生態區。

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在灞橋區成功舉辦。

歷史沿革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概況

灞橋區

灞橋區古屬雍州之地,夏商時歸屬古杜柏國,亦稱蕩杜管轄。

西周時期(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周都豐鎬的近畿之地,東接驪戎部族,西近鎬京,南連弭侯、杜柏二侯國,北隔渭水與畢(侯)國相望。周惠王姬閬十八年,秦穆公元年(前659)築霸城(即芷陽)。秦莊襄王因芷陽宮而置芷陽縣。區境在其轄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在都城咸陽設郡一級內史,芷陽屬內史管轄。

西漢時期(前206~8),分全國為103郡。漢文帝七年(前173),在區南部狄寨原為其母薄太后築陵,置南陵為縣,南陵縣治在狄寨街西南大康村北。今狄寨、紅旗及霸陵三鄉南部均屬南陵縣管轄。漢文帝九年(前171),又在薄太后陵北為其營建霸陵,遂改芷陽縣為霸陵縣。今區中、北部均屬霸陵縣管轄。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將秦內史地改置京兆尹。霸陵、南陵二縣隸屬京兆尹。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因其父劉進的墓地奉明園築於今西安市東郊韓森寨而設定奉明縣,今區十里鋪鄉在其轄區。平帝元始四年(4)撤銷奉明縣,轄地仍歸長安縣。

新莽天鳳二年(15),王莽更霸陵縣為水章縣。

漢淮陽王劉玄更始元年(23)),覆水章縣為霸陵縣。

東漢時期(25~220),霸陵縣仍歸京兆尹管轄。

三國時期(220~280),曹魏佔據中國北部地區,實行州、郡、縣制度,區境所在的關中地區屬魏國雍州之地。

三國魏正始五年(244),改霸陵縣為霸城縣,後屬西晉雍州之地。

南北朝時期(420~589),關中地區為北魏、西魏雍州之地,霸城縣屬京兆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將長安縣東部分設萬年縣。

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廢霸城、杜城二縣入萬年縣。

隋唐時期(581~907),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改萬年縣為大興縣,隸屬京兆郡。

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復大興縣為萬年縣,隸屬以京兆郡更名的京兆府。武德七年(624)廢芷陽縣入萬年縣。

唐天寶七年(748),改萬年縣為咸寧縣。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復咸寧縣為萬年縣。

五代時期(907~960),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改萬年縣為大年縣。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923),復大年縣為萬年縣。

宋朝時期(960~1279),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改萬年縣為樊川縣。(宋時)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復樊川縣為咸寧縣。

元朝時期(1271~1368),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體制,設陝西四川行省,後改為陝西四川行中書省,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後再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咸寧均為其轄地。

明朝時期(1368~1644),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咸寧縣遂為西安府轄地。

清朝時期(1644~1911),實行省、道、府、縣四級行政體制,咸寧縣隸屬西安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1913年2月撤銷咸寧縣,將其轄地併入長安縣,將清代縣下各社改為倉、倉設鄉約、坊設地保、村設地方。民國時期灞橋地區一直屬長安縣管轄。

民國2年(1913),撤銷咸寧縣,將其併入長安縣,將清代縣下各社改為倉,區境內有韓森、斡耳垛、沙谷堆、路家灣、惠家莊、曹家堡、狄寨、北辰、務莊、新住、沙河、中原、山李、皂渠、東陵等15個倉。民國24年(1935),長安縣在灞橋區境內設元興鄉、狄寨鄉、韓森鄉、灞惠鄉、曹堡鄉、新東鄉、新西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元月設定西安市灞橋區。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6月3日,長安縣在灞橋區境內設立灞橋、新築兩個中心區和狄寨、韓森、曹堡、新東4個區。7月,撤銷中心區建制,合併成立狄寨、灞橋、曹堡、新築4個區,並相繼組建鄉政權。狄寨區下轄一鄉(迷鹿)、二鄉(車村)、三鄉(大康村)、四鄉(南枝村),五鄉(狄寨街)、六鄉(金乎沱)、七鄉(馬渡王)、八鄉(任家坡);灞橋區下轄一鄉(魯峪)、二鄉(車丈溝)、三鄉(惠王村)、四鄉(岳家溝)、五鄉(趙莊)、六鄉(豁口)、七鄉(讀書)、八鄉(務莊)、九鄉(上橋梓口);曹堡區下轄一鄉(趙家莊)、二鄉(神鹿坊)、三鄉(江村)、四鄉(神峪寺溝)、五鄉(郭家灘)、六鄉(水溝)、七鄉(官廳)、八鄉(席王)、九鄉(香王)、十鄉(劉村);新築區下轄一鄉(瓦盆於)、二鄉(楊南村)、三鄉(疙瘩廟)、四鄉(馬寨)、五鄉(鄒家村)、六鄉(炭家莊)、七鄉(西莊)、八鄉(新寺)、九鄉(倉門)和新築市等36個鄉和1個市以及西安市第十區下轄的一鄉(尹家街)、二鄉(十里鋪)兩個鄉,共38個鄉,1個市。

1949年10月~1954年12月,境內基層政權組織分別由長安縣人民政府和西安市第十區人民政府領導。

1950年4月,曹堡區撤銷,將6個鄉劃歸狄寨區,4個鄉併入灞橋區。1951年6月,區劃調整,將新築區下轄的9鄉1市調整為13個鄉。西安市第十區所轄的兩個鄉未變。

1954年2月,狄寨、灞橋、新築3個區依次改稱長安縣第四、第五、第六區。西安市十區所轄的兩鄉未變。

1955年1月,西安市轄區擴大,將長安縣所轄第四區的一部分共6個鄉和第五區12個鄉劃歸西安市,成立西安市灞橋區。當時尚未劃歸灞橋區管轄的區鄉仍由長安縣和西安市長樂區(第十區改稱)管轄。灞橋區下轄18個鄉。4月,將原來的18個鄉調整為14個鄉;5月,長安縣第四、第六區改稱狄寨、新築區。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概況

灞橋風雪圖

1956年5月,灞橋區將14個鄉合併調整為6個鄉和1個街道辦事處;長樂區將第一、二鄉及部分村莊合併為十里鋪鄉;長安縣撤銷狄寨區,將所轄6鄉合併為狄寨鄉。1957年7月,將長樂區撤銷併入灞橋區,所轄十里鋪、等駕坡、韓森寨3個鄉改歸灞橋區管轄。8月,撤銷韓森鄉,成立韓森寨、胡家廟、沙坡3個街道辦事處。灞橋區共轄8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9月,灞橋區在8個鄉和4個辦事處的基礎上,建立紅旗、紅星、紅光3個農村人民公社。同時長安縣的狄寨鄉和新築區分別建立狄寨人民公社和新築人民公社。同年10月,狄寨公社劃歸灞橋區,併入紅旗公社。12月,長安縣新築公社和高陵縣耿鎮公社劃歸灞橋區管轄,合併為新築人民公社。1960年5月增設紡織城公社,下轄8個工廠家屬管理區;官廳管理區併入席王管理區;岳家溝、魯峪兩個管理區合併組成洪慶人民公社農場。7月,十里鋪管理區併入胡家廟公社。

1960年5月實行城市人民公社化,灞橋區撤銷紅旗、紅光、紅星3個農村人民公社建制,分別成立紡織城、長樂、洪慶3個城市人民公社。1961年4月,公社規模劃小,灞橋區4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5個人民公社。1962年1月,洪慶人民公社增建慶華人民公社,6月撤銷,併入洪慶人民公社。7月將胡家廟公社劃入新城區;東關公社劃入碑林區。1963年9月,耿鎮迴歸高陵縣,由原耿鎮、新築、水流3個公社的部分村隊組成新合公社。

1964年10月,將碑林區的興慶公社劃舊灞橋區。1965年10月,灞橋區建制撤銷,將韓森公社、紡織城公社劃歸新城區。其餘各鄉劃歸西安市郊區管轄。

1966年5月,灞橋區內10個農村公社和紡織城公社仍分別歸西安市郊區和新城區領導。10月,洪慶、水流、新合、十里鋪、席王、狄寨、毛西等7個公社依次更名為紅星、火炬、永紅、向陽、曙光、紅原、立新公社。1968年2月至10月,各公社陸續成立革命委員會。

1972年5月,改名的7個公社恢復原名。

1976年10月~1980年3月,灞橋、洪慶、新築、水流、新合、十里鋪、紅旗、席王、狄寨、毛西等10個人民公社革委會仍歸西安市郊區革委會管轄,紡織城人民公社革委會仍歸新城區革委會管轄。

1980年4月,灞橋區建制恢復,紡織城街道辦事處由新城區劃歸灞橋區。5月,將各公社革委會改為管委會。1984年5月,將各公社改為鄉。1985年4月4日,將灞橋、洪慶兩個鄉改為鎮。1988年11月將毛西鄉更名為“霸陵鄉”。至1993年12月,灞橋區下轄8個鄉(新築、水流、新合、十里鋪、紅旗、席王、狄寨、霸陵)2個鎮(灞橋、洪慶)1個街道辦事處(紡織城)。229個行政村、427個自然村、27個居民委員會、58個家屬委員會。

1996年,灞橋區面積322平方千米,人口41。1萬人。轄5個街道、3個鎮、3個鄉:紡織城街道、洪慶街道、紅旗街道、席王街道、十里鋪街道、新築鎮、灞橋鎮、狄寨鎮、新合鄉、水流鄉、灞陵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494084人,其中:紡織城街道95596人、十里鋪街道45830人、紅旗街道55513人、席王街道42585人、洪慶街道67649人、狄寨鎮35016人、灞橋鎮50018人、新築鎮39154人、灞陵鄉20717人、新合鄉21227人、水流鄉20779人。

2001年末,撤銷灞陵鄉,併入席王街道;新合鄉、水流鄉合併為新合鎮。灞橋區轄5個街道、4個鎮:紅旗街道、席王街道、紡織城街道、洪慶街道、十里鋪街道、狄寨鎮、新築鎮、灞橋鎮、新合鎮。

2004年,根據西安市政府《關於撤銷灞橋區灞橋鎮等4個鎮建制設立灞橋等4個街道辦事處的批覆》(市政發88號)精神,經灞橋區政府2004年8月5日第七次常務會議研究,撤銷灞橋、新築、新合、狄寨4個鎮,分別設立灞橋、新築、新合、狄寨4個街道,屬區政府派出機關。各鎮政府改為街道辦事處後,其行政區域和辦公地址不變。9月1日各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自然資源

礦產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概況

西安半坡博物館

灞橋區內礦產資源,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8種礦產,構成礦床2處,礦點10處,礦化點6處。其中,金礦化石英脈寬約1。5米,出露長10米,含金量2。2克/噸;石墨礦體1500米長,200—250米寬,平均厚度111。47米,儲量9325。9萬噸,礦物產量640。1萬噸,屬大型石墨礦床;鑄型沙礦斷續出露達1000多米,可採厚度2—4米;建築材料用粘土礦,分佈面積約98。2平方公里,蘊藏量4億多立方米;另外,肪石英、花崗岩、泥岩、細沙岩、方解石、雲母等礦體也均有一定開發價值。區內地熱開發面積60平方公里,已打出熱水井10多眼;白鹿塬礦泉水資源豐富,水質純淨,有用礦物質含量高,有益元素含量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生物

灞橋區內鯨魚溝(亦稱荊峪溝)為當地自然名勝,溝首自藍田縣安岱場村,溝尾至灞橋區高橋鄉,總長度約15公里。此地溝壑紛歧、溪流曲折、翠竹叢生、鳥語花香、景色宜人。

塬上植物以小麥、玉米、豆類等農作物以及蔬菜、瓜果、藥材等經濟作物。溝坡上部的坡階地生長著棗子、石榴、杏子等;溝坡下部為成片生長的竹林和竹樹混合林,間生核桃、杏樹等雜果林和次生林;支溝內生長有酸棗、刺槐、灌木等次生林及花草。溝坡的林木茂盛,植被覆蓋狀況良好。

溝坡內的動物資源主要有麋鹿、野兔、野豬、野牛、野雞、喜鵲、黑頭鶴、麻雀等。

“八水繞長安,灞橋據其三”,灞橋區內灞、滻、渭三河交匯常流,流長60公里,流域面積170多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在區內流長約10公里,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灞河在境內流長約34公里,流域面積125平方公里;滻河在區內流長約11公里,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區內滻、灞、渭三水是西安市水源地之一,年過境客水總量達64。02億立方米,加上1。8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儲量,累計65。82億立方米的水資源總量,開發利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