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孫承宗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之大寺坑的蛤蟆

關於孫承宗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之大寺坑的蛤蟆

在高陽縣,有一句只有本縣人才能聽懂的歇後語,叫做“大寺坑的蛤蟆——幹鼓肚兒”(發不出聲)。

這個歇後語有點來歷。高陽縣地處九河下潲,原來是多水的地方。早年間,河流縱橫,窪塘遍地,到處是蘆葦水蕩。水多蛤蟆就多,那時無論是縣城還是鄉村,人們每天都在蛤蟆鳴唱中生活,有經驗的人,還能從鳴唱中聽出當年的年景。如果聽到:“兒啊,苦啦,上船,走啦!”那這一年定遭水澇,準備下船隻木筏,外出逃荒要飯抗長活去吧。如果聽到的聲音是“一石,八斗,一石,八斗!”這一年就會風調雨順,穩獲豐收。連蛤蟆都預報產量了,一畝地能打一石八斗糧食,這在當時已經是難得的高產了。

孫承宗小的時候,在縣城西關的學宮讀書。

學校旁邊有一個大寺廟,大寺廟旁邊有一個大水坑,人們往這個坑叫大寺坑。大寺坑邊上長滿了蘆葦,蘆葦裡面有無數蛤蟆。這些蛤蟆原來也和其他地方的蛤蟆一樣吃飽喝足了,整天鳴叫鼓譟。此起彼伏,陣陣不停。

這一天,孫承宗正在學宮讀書,讀到緊要處,不禁掩卷沉思,思考書中的玄機和奧理,正有一股智慧的火花迸發出來,轉眼就會稍縱即逝之間,忽然從大寺坑傳來一陣討厭的蛙鳴。

孫承宗的腦海頓時一片空白,奇思妙想倏爾無蹤,雅詞佳句再也難尋。承宗不禁大怒,覺得這一坑蛤蟆的鳴叫不但影響了自己讀書的注意力,也干擾了學校學生的學習。於是,回過頭向大寺坑的蛤蟆們大喝一聲:“別叫了!”說也奇怪,就這一聲,大寺坑的蛙鳴聲戛然而止。只見那些蛤蟆,無論是碧綠小巧的“小青”,還是灰黃土氣的“老蔫”,也無論是肥碩壯大的“花包”,還是滿身疙瘩的“老疥”,全都幹張著嘴,肚皮一鼓一鼓,就是不敢發出聲音。

從此,孫承宗和他的同學們有了一個非常安靜的讀書環境。

從孫承宗發出喝令以後,大寺坑的蛤蟆就一直那麼啞著不出聲音。凡在高陽縣西街小學讀過書,見過那個大寺坑的人都親眼所見,大寺坑的蛤蟆就是與其他地方不同,幹鼓肚兒,不會叫,不由你不信。如今大寺坑已經沒水了,填平了,自然也就沒有蛤蟆了,大寺坑的蛤蟆會不會叫也無法核實了。只是那句歇後語依然在高陽人中流傳。如果形容哪個人被人家批駁得啞口無言或被氣得說不出話來,就會說那人成了大寺坑的蛤蟆,幹鼓肚兒發不出聲兒。

特邀編輯:張建隴

初  審:胡彥輝

終  審:張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