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前世今生

茶的前世今生

茶的原型是荼,荼在這裡讀shu。什麼是荼?原來指的是蠶吃剩下的桑葉,又稱桑餘、餘桑,茶就是某些喬木的葉子。 荼形聲,從艹,從餘,餘亦聲。“艹”指草本植物,“餘”本義為“剩下”;“艹”與“餘”聯合起來表示“揀選後剩下的可食類草本植物”,古籍又稱本義為苦菜。

清代惠棟《九經古義》得知並無茶字,或疑古時無茶,書中無茶字,非真無茶,乃用荼代替茶。不獨《九經》無茶字,《班馬字類》中也無茶字。至唐始妄減荼字一畫,以為茶字,而荼之讀音亦變。荼,初音同都切,讀若徒,詩所謂“誰謂荼苦”。

唐陸羽著《茶經》,雖用茶字,然唐岱嶽觀王圓題名碑,猶兩見荼字,足見唐人尚未全用茶字。參看清席世昌《席氏讀說文記》卷一即知,只可謂荼之音讀,至梁始變,茶之體制,唐**始改寫。

在古代遊藝中有種神奇的遊戲,名稱分茶,又稱“茶百戲”、水丹青。在宋開寶三年(970年),有人託名陶榖寫了一部《荈茗錄》的茶書中有記述鬥茶內容。

分茶,也是宋代文人圈裡鬥茶遊藝的壓軸好戲,分茶能變幻飛禽走獸、蟲魚花草景象,當年有個叫福全僧人,能精於分茶,他能將分茶幻化成一句詩,如果點化四個茶甌,就能幻化成一首絕句。

分茶出自浙江龍井古寺,宋代以後漸漸淡出了文人的視線。連分茶這個名字現代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人們最多是在陸游詩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習分茶。”

前不久,在河北宣化遼墓壁畫中有分茶技藝圖,為末茶復興提供依據。壁畫有兩種飲茶方式:一是茶壺,直接倒入小碗中,放好茶葉末,倒入開水。用茶筅(xian)攪拌喝。 二是,在一個比較大的容器裡,也是放入茶葉末,注入開水,同樣攪拌,用勺分到小碗裡飲用。第二種就是宋人常掛在嘴邊的分茶,其實並不是那麼神乎其神。明朝後再無文字提到分茶,是不是分茶神秘叵測呢?

茶的前世今生

據史記載,陸羽終老顧渚山在大唐貞元二十年(894年),那一年他寫的《茶經》,足見當年在江南寺院裡已經流行。飲茶成了僧人的時尚,《茶經》寫的就是僧人種茶、製茶、烹茶、飲茶之道。據宋人筆記的表述,陸羽臨終之前,讓童子烹了一壺紫筍茶。隔著窗欞,陸羽看見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廠——貢茶院正在烘焙紫筍茶。

幾十年前,浙江長興顧渚山的紫筍茶還籍藉無名,是陸羽在茶經裡把它評為浙西第一茶才名動天下。連唐朝皇帝也動心了。在浙江湖州這座小山上建起了貢茶院,把紫筍茶和金沙泉一起列為貢品,每逢清明之前,快馬送至長安,趕朝廷的一年一度的清明宴。

茶是佛教祭祀禮物之一,設專人負責給佛供奉茶水,這位僧人寺院稱之“茶頭”。當年,有位日本僧人最澄,跟著第17批遣唐使來到中國,在臺州章安登陸後,循著經書間隱約的磬聲,尋到了天台山。最澄學習經典後將茶作為藥材帶回日本的。如果尋根,再早就是遣隋使,遣唐使帶到日本的是成品茶。最澄帶回日本的不僅有他自己手抄《茶經》,他還藏了一包茶籽,現在日本人喝的茶就是最澄種下的大唐茶樹。唐朝流行的是餅茶煎飲法,砂鍋、炭火、燒開水後加入吳鹽、再加入茶餅末。茶餅是用茶葉壓成圓餅形,茶餅大約像手掌大,用炭火烘乾。飲用時將其壓碎,再放入水中煮。

茶的前世今生

宋代點茶與唐代煮茶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這兩個朝代製造茶葉的方法不同,唐代是煮茶,然後將茶湯分盛與青瓷碗中。宋代的點茶是在茶盞,也就是在小茶碗裡進行的。先將茶葉磨成粉,把它調成膏狀,調成像漿糊一樣的東西,然後用沸騰的水很精細地,力量均勻地直衝點下去。當時鬥茶的標準之一,就是誰的湯花浮沫細膩持久。

茶的前世今生

宋元之後,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國家的戰亂創傷,廢除了加工複雜,造價昂貴的餅茶,只接受散茶為貢茶。因此散茶全面取代了餅茶。在中國維持了一千年的飲茶方式大變,餅茶在中國失傳了,但在日本由餅茶發展而成的末茶和散茶飲用法一起流傳至今。

日本茶道是宗教。日本茶道強調“和、靜、清寂”。最大流派屬裡千家,由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創立,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裡千家流派注重的是飲茶氛圍,整個過程茶藝師並不在意湯花的形狀。其實現在日本的抹茶,就是宋代的分茶。 飲茶之風從漢末就有了,茶性的苦澀使茶成為世間千百中飲料中最為獨特的一種,宋朝的徑山茶宴就是最著名的一例,日本學者認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的遠祖。

徑山茶宴有名是由於徑山有名,徑山是五山之首,遺憾的是徑山茶宴內容已經失傳。後來的日本茶道就是從徑山茶宴化出來的,近些年來,日本茶道又反過來影響中國茶文化,2009年在杭州舉行的鬥茶大會上,中國茶藝和日本茶道各展其技。從最初的煮,到點,到現在的沏泡為主,茶葉的品飲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茶的前世今生

當今,人們倡導修身養性,當今現代人欠缺的就是明心見性,修養身心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你忙碌之後,沏上一杯茶,靜靜地品味,會使你感到許久不見的一絲安寧。

茶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