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強調重點不同的作用是什麼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孫子兵法》。中華古代著名兵書、中華古代兵書精華,孫子兵法36計。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不戰而屈人之兵好理解,戰爭它有大有小。大的戰爭如: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協約國之戰,它也是世界上狗咬狗的一次戰爭。大約6500萬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是什麼?戰勝者也是殲敵一萬、自損八千,它們都要付出流血犧牲作為代價。第一次世界大戰目的是什麼?無非就是爭強鬥勝、掠奪更多的財物,霸佔更多的領土,奴役更多的民眾,稱王稱霸。

不戰而屈人之兵,按戰略意義上來說,它為上上之策,它的戰略目標已達到,為什麼還要進行戰爭?而戰爭它是雙方力量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用戰爭使敵方屈服,才能達到對方的戰略目的。

二十歲以前我對這個說法根本就不理解,不戰怎麼能屈人之兵?隨著年齡漸長,才知道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思想的昇華,是高智商才能理解的、應用的,是一種純智力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代價小,回報率大,愚人還看不出來,而且達到目的後還不能招來報復,殺人於無形,無智名,無勇功。殺人千萬只是匹夫所為,運籌帷幄,殺人不見血,才是智者要達到的終極功夫。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最高明的手段是陽謀,對手知道你的目標,但是要破解你的手段,自身先受損失。

大家還記得去年俄為了在中東與美國緩和關係,回回血。與美妥協,放棄對在敘利亞作戰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的保護,導致大量伊朗將領和民兵被炸死。此舉導致俄羅斯的一眾僕從國寒心,直接證據就是哈薩克的親俄派總統自己辭職,換上了親華派總統上臺。小弟不跟你混了。普沒辦法,只能再次對美強硬。這就是陽謀。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蘇聯也在崩潰。不過要算在陰謀之列。

伐交,就是外交。透過合縱連橫,解決強敵。

歷史上有名的例子就是“貞元之盟”。操盤手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那個李泌。透過聯絡回紇,大食和南詔,組成圍困吐蕃的聯盟。會盟前,長安都被吐蕃打下來過,聯盟達成後,唐帝國掌握了戰略主動權,邊防由被動防守變成主動防守,邊防再無壓力。把巔峰期的回紇引向吐蕃,雙方在河西走廊血腥廝殺了50年,直到吐蕃崩潰。吐蕃崩潰後,唐帝國又繼續苟延殘喘了幾十年才壽終正寢。

強大起來的回紇必定要開疆拓土,如果不是李泌把回紇禍水西引,必定要攻擊唐帝國的北方,屆時西面和北面都被強敵攻擊,唐帝國很可能短時間就會崩潰。一個成功的外交,為唐帝國起碼續命了50年。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伐謀和伐交都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的站位要比《戰爭論》高,偏政治層面。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

孫子兵法中強調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出謀攻之,這個階段還沒開始作戰,處於戰爭前期。打仗是一個消耗人與物質的事情,對於統帥來說,肯定要考慮最低代價獲取勝利,因此不戰而屈人之兵肯定是首選。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不戰而屈人之兵,指的是不需要到打仗這一步,我方透過強大的戰爭機器就可以威懾敵方,投降或者回到談判桌前來進行談判,主動權掌握在我方手中。

而《戰爭論》則指的是戰爭已經發生了,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透過主力會戰來取得最終的決勝。這個時候耍嘴皮子已經沒有用了,必須透過武力來進行解決。

“不戰而屈人之兵”屬於戰略範疇,“主力會戰”更傾向於戰術範疇。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其實從大的概念上來說,取得“主力會戰”的勝利,也可以很好地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服務。因為往往戰爭不是一兩場戰爭就能結束的,如果取得主力會戰的勝利,那麼就可以在雙方實力對比中取得壓倒優勢,進而在後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孫子兵法》和《戰爭論》各自強調的重點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篇》。在該篇中首先提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如果為了服務“全國”,那麼“破伍”乃至“破軍”都是可以的。

而戰爭論說的情況應該是戰爭自己沒辦法避免。這個問題應該是兩種境況,如果站在兩個問題的出發點去理解問題,它並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