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選自《考古》2014年11期,運城市河東博物館、夏縣文物旅遊局

1998、2007和2010年,山西省夏縣在基建和農業生產過程中先後發現了4座磚室墓(圖一),其中有宋代紀年墓1座,金代墓3座。墓葬結構各具特色,現分別簡報如下。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一、上牛宋墓

1998年4月140,水頭鎮上牛村村民在建房取土時破壞了一座磚室墓,夏縣博物館立即派人前往進行了清理。此墓位於上牛村中西部的一個西高東低的土臺上,坐北向南,方向170度。墓室的東壁及頂部遭到了破壞,破壞後的墓頂最高處距現地表1。2米。

該墓為仿木結構磚砌單室墓,由墓道、墓門及墓室三部分組成,建造方法是先砌築東、西、北三面壁體及墓頂,然後再砌築南牆。所用建築材料有三種:以條磚為主,磚長0。3、寬0。15、厚0。05米,用於砌築墓門、四壁及墓頂;次為方磚,邊長0。3、厚0。05米,用於砌築四壁;三為仿木構件,有立柱、斗拱、何木、樗、勾首、滴水等。

墓道位於墓室南部,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式,寬0。76米,未發掘。

墓門闢於墓室南壁中部略偏東,長方形,整體用條磚臥砌封堵,高1。58、寬0。61、深0。3米。墓室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3。12、東西寬1。75米,底部未鋪磚,但向下挖了一個形似棺木的深坑,坑長2。5、上口寬0。9、底寬1。23、深0。5米(圖二)。因遭破壞,墓內僅見零星屍骨、棺釘及木板痕。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上牛宋墓為三合院式仿木構建築。墓室四壁用條磚錯縫平砌四層作為基座。基座之上,北壁中間以兩根抹角方柱分隔成三間,正中闢門,門由門砧、門檻、立頰、樽柱、門額、上額、門簪和板門等組成。三枚門簪皆繪墨,中間一枚為圓形,表面為花瓣;兩側兩枚為長方形,表面為米字紋。板門不分門扇,亦無門釘(圖三)。西壁以四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間,當心間闢門,門制和北壁相同,無門簪,但板門上有墨繪門釘,墨色已脫落,門釘數目不清。南、北兩稍間各砌置破子根窗,高0。57、寬0。66米,窗有外框,窗心以條磚的窄長面加工成破子極形,有窗極五枚(圖四;圖五)。東壁雖破壞嚴重,但殘存結構與西壁相同。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柱頭上承普柏紡,普柏紡上砌斗拱。

西壁設柱頭鋪作四朵、補間鋪作三朵,共七朵,皆為把頭絞項作(圖六)。北壁設柱頭鋪作二朵、補間鋪作三朵,共五朵,皆為一跳華棋之上承託令棋(圖七)。西壁斗拱形制簡樸,北壁斗拱碩大華麗,棋頭卷瓣明顯。各斗拱鬥頗明顯內弧。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斗拱之上疊砌標簷紡、樗,樗上雕方椽,椽上設簷,屋簷施圓形勾首、素頭板瓦滴水。瓦壟上墓頂已大部無存。據殘存的磚作可知,墓頂為先用條磚平砌,而後在壁內貼立磚一層,使墓壁表面光潔平整。

南壁是三合院式墓室築成後才砌築的,故與東、西、北三壁有明顯的磚作接縫,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墓門底部穿過基座與墓底平,頂部與東、西壁起券層齊。墓門兩側以方磚立砌一層,平鋪一層,共四立四平的磚作砌設。墓門之上用條磚平砌,不設貼磚(圖八)。墓門西側壁間墨繪竹畫一幅,並有行書題記三行,自右至左為“牛八、牛六、牛月0“,“辛未大出,癸口貳團福”,“後代牛鐸團”(圖九)。竹畫之上另有雙鳥墨畫和題記,均漫濾難辨。墓門東側最上一層立磚墨色行書題記一條,即“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廿八日二代□”(圖一0),準確地標明瞭此墓的建造日期。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普柏紡、標簷杭塗硃砂紅彩,梳簷樗繪黃彩,門窗邊框飾黑彩;斗拱之鬥塗繪黑、黃、紅彩,棋或塗硃紅彩,或以黑、白、紅條紋相間繪飾;椽頭紋樣為黑、紅相間的“X”紋,勾首塗抹黑彩。壁畫方面,西壁抹稜柱與門窗間的墨色裝飾帶以大根花紋作地,間施花卉;北壁東西兩稍間紅地之上墨繪動物圖案,已漫濾不清;棋眼壁間彩繪花卉。墓頂壁畫較鮮豔,據東壁所存,殘留彩畫分三層:下層裝飾黑白相間的菱形紋;中間層為富貴無邊紋,皆用黑、白兩色勾繪,以紅線條間隔;上層為青、紅、黃等色繪製的纏枝牡丹,可惜大部分已毀壞無存。

二 西陰金墓

2007年8月中旬,尉郭鄉西陰村民基建取土時發現了一座磚室墓,夏縣文物局迅即派人前往予以清理。該墓位於西陰村南的坡地上,地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夏縣西陰遺址南部,坐北朝南,方向180度,墓頂距現地表約0。35米。

西陰金墓由墓道、墓門和墓室等三部分組成。因墓頂遭到破壞,故清理時直接進入墓室,墓道部分未清理。

長方形墓門高1。24、寬0。56米,闢於墓室南壁正中,以八排條磚斜臥封堵。封磚每相鄰兩排呈正反向彳頃斜,形成“之”字形,開口處有一立磚補空。墓門內口雕作壺門形(圖一一;圖一二)。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1、東西寬1。4、高2。55米。,墓室北部有磚砌棺床,棺床南有長方形夾道。棺床長1。86、寬1。4米。

骨1具,頭骨和大部分骨架已朽成灰,僅餘主要肢骨。從殘存肢骨和骨灰看,頭向北,身體斜向西南,仰身直肢葬,無葬具。南部夾道為長條形,長1。4、寬0。24米,低於床面0。45米,正面砌成束腰式,腰花板砌力士柱三根,柱間嵌牡丹題材花磚二塊,底鋪磚(圖一三)。棺床及墓壁所用條磚長0。33、寬0。16、厚0。05米,花磚長0。32、寬0。16、厚0。035米,力士柱高0。16、寬0」米。棺床之上,東、西、北三壁皆砌向外凸出的凸字形束腰式基座,束腰部位嵌飾牡丹題材花磚,東、西壁各三塊,北壁二塊,花磚凹進壁間2。5釐米(圖一四)。

西陰金墓亦為三合院式仿木構建築,每面皆面闊三間。北壁當心間闢門,門為長方板形,兩扇,有門砧、門檻、立頰、門額、上額、門簪和板門等。每扇門高0。32、寬0。16米,各施三路共九枚門釘,門釘浮雕成八瓣蓮花形。無門環。兩枚門簪為長方形,表面雕刻米字紋花瓣。門左、右各砌抹角方柱一根,柱下置方形礎石。東、西兩稍間各嵌一豎立的素磚,磚凹進壁間1釐米,下沿與門檻上沿齊,大小和束腰花磚相同(圖一五)。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東、西壁各砌立柱四根,平柱、角柱各二根。立柱呈方形,為條磚立砌而成。兩壁均為當心間闢門,兩稍間砌設破子根窗。西壁門制、門簪與北壁相同(圖一六)。東壁門制亦相同,但只有一枚長方形門簪且居中,表面雕刻“X”形花紋,無門釘(圖一七)O每堂窗外皆砌樗柱、上額和窗砧,上下串與立頰均素面,內窗心用長方形條磚窄面斜砌破子窗棋五枚。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自底向上1。59米處的墓室四壁橫砌普柏紡一週,紡上承斗拱十二朵,其中四朵為轉角鋪作,每面兩朵柱頭鋪作,均為五鋪作雙下昂,令棋施異形棋,鬥顓直面(圖一八)。斗拱之上砌標簷樗,樽下有替木,樽上雕方椽,並列勾首滴水。瓦壟上承墓頂,雖然已遭破壞,但仍可看出其為四面起券的洞室結構。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墓內墓主骨架左側東壁中部隨葬鐵犁錚1件。鐵犁鋒頭部呈圓形,翹,平面略呈弧線三角形,菱形,尾部外弧,腹中空。寬13、厚6釐米。

三、上馮金墓

2010年7月下旬,埝掌鎮上馮村民建設蔬菜大棚時發現了兩座磚室墓,夏縣文物局迅即派員前往進行了清理。

兩座墓葬位於上馮村西200米處,皆為仿木結構磚砌單室墓。上馮Ml因墓道、墓門和人骨遭到破壞,墓向不明。上馮M2坐東朝西,方向270度。Ml在東,M2偏西,南北相距3。3、東西相距3。6米。棚溝分別破壞了Ml的西半部和M2的東半部,發掘時直接進入墓室進行清理,墓道未發掘(圖一九)。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一)上馮M1

墓室全部用磚砌築,磚間以黃泥抹縫。墓磚以長方形條磚為主,磚長0。31、寬0。16、厚0。05米,另有少量鋪地磚為方磚,方磚的規格為條磚的兩倍。仿木構件為模製而成。墓道和墓門已在施工過程中被破壞,現僅存墓室東半部。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殘長2。1、寬1。3、高2。75米,底部全部以方磚錯縫平鋪(圖二0)。人骨架因遭破壞已殘碎不辨。殘留的淤土內出土1枚“元豐通寶”篆文銅錢幣。據說曾於墓室內出土1件瓷碗。

墓室由基座、四壁、墓頂三部分組成。四面基座均為磚砌束腰式,束腰部位砌力士柱,柱高0。18、寬0。1米。力士頭戴仰蓮帽,面部豐滿,袒胸露腹,雙膝蜷曲於仰蓮座上。

(一)上馮Ml

墓室全部用磚砌築,磚間以黃泥抹縫。墓磚以長方形條磚為主,磚長0。31、0。35米,磚面模印枝葉茂盛的荷蓮、石榴、牡丹花卉,邊框有壺門形、素長方形等。基座之上均為磚雕仿木結構,裝飾門窗、墓主人生活場景等(圖二一)。砌一椅。左側椅上彩繪一老年男性,頭戴小帽,三縉長鬚,身著對襟衣。老人身後有二僕人站立。老人、僕人頭上豎長方框內皆有墨書榜題,但均漫漫、不辨。右側人物難辨,頭上亦有墨書榜題,亦漫濾、不辨。八仙桌上方繪長方形山水題材中堂畫。人物、中堂畫以紅、黑兩色彩繪。僕人身後有並排磚砌的兩座長方形燈臺,臺內放置樹枝形燈盞。右側人物後砌直根窗,部分被破壞。普柏紡下的闌額部位嵌花卉磚四塊,題材與束腰花磚相同(圖二二;圖二三)。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東壁面闊三間,當心間闢四扇格子門,為四抹頭制,上部格眼呈菱形,障水板雕刻壺門。門左、右砌築抹稜柱,下置鼓形礎石。南、北兩稍間砌大極花窗。門窗之—,上雕有門簾,簾鉤、簾紋十分清晰。門簾分二層:下層為陰線雕刻的竹簾,簾上有硃紅粗線裝飾的布掛,當心間五道,左、右稍間各兩道;上層為白底黑線勾畫的幕布一道(圖二四;圖二五)。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南壁有一門二窗。正中雕砌兩扇板 門,兩側各砌一破子極窗。門制與西陰金墓相同,每扇板門高0。45、寬0。16米,門釘為四路共十六枚,門簪為素面菱形。窗制與上牛宋墓相同,寬0。76、高0。43米,東側破子窗極為九枚,西側因被損現僅存四枚。門窗上闌額部位嵌有荷蓮、牡丹題材花磚,上承普柏枋(圖二六)。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四壁之上砌普柏紡,紡上設斗拱。東壁施柱頭鋪作二朵,為五鋪作雙下昂,令棋使異形棋,耍頭上翹(圖二七)。南、北二壁現各存斗拱三朵,皆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斗拱之上砌櫬簷紡,紡下有替木,杭上承方椽,椽上瓦簷施圓形勾首、素頭板瓦滴水。瓦壟之上內收,最頂部用條磚立砌-道,形成四面起券的洞式拱頂,墓頂距地表1。9米(圖二八)。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整個墓室基座以上全部塗白灰。門窗表面飾硃紅。花磚花卉皆抹彩。普柏杭、橙簷紡用紅線勾勒木紋。。斗拱、紡、椽以黃白色為底,黑線勾邊。棋眼壁間用白灰皮作地,灰皮上彩繪花卉。斗拱間裝飾硃紅色條雲紋。此外,墓頂還有壁畫,因水浸嚴重剝落,現已無法辨識。

(二)上馮M2

雖然此墓的東壁和北壁東半部遭到破壞,但墓底和基座儲存尚完整。墓底平面為長方形,長2。34、寬1。4米,表面以方磚錯縫鋪砌。近墓門有一低窪處無鋪磚,這部分呈長方形,長1。2、寬0。2米,使墓室內形成了倒“凹”字形棺床(圖二九)。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長方形墓門闢於西壁正中,高0。86、寬0。56米,厚度不詳,全部用條磚立砌封堵。墓門底低於墓底平面,內口雕砌成壺門狀,墓門左上側砌設一豆形燈擎(圖三0)。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基座高0。6米。除西壁外,其他三壁皆為磚砌凸字形束腰式,束腰部位嵌有與上馮Ml同樣題材的力士柱和花磚,北壁有力士柱六根、花磚五塊,東壁有力士柱四根、花磚三塊(圖三一),南壁有花磚四塊。南壁花磚凹進壁間1釐米。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南壁以四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間,平柱、角柱各兩根,柱下置方形礎石。當心間闢門,門由門砧、門檻、立頰、樽柱、門額、上額、門簪和格子門等組成。兩扇格子門為四抹頭制,格眼為斜十字紋,障水板陰刻壺門。兩枚長方形門簪雕刻米字紋花瓣(圖三二)0兩稍間各砌設破子極窗,窗制和西陰金墓相同,門框、窗框上繪飾雲紋,均剝蝕不清。左、右窗下各嵌狗紋花磚一塊:左側花磚高0。16、寬0。2米,狗呈蹲式;右側花磚高0。16、寬0。25米,狗為立式,雕刻於壺門內(圖三三)。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北壁以兩根抹角方柱分成三間,柱下有方形礎石。正中,間闢四扇四抹頭制格子門,格眼‘雕砌大極花紋,障水板陰刻壺門。左、右兩稍間各砌破子極窗,窗寬0。6、高0。25米,形制和上馮Ml南壁相同。但因遭破壞,格子門的東側兩扇、東立柱和東稍間破子極窗皆已不存。承託普柏紡的闌額部位的花磚現存三塊。其中,最西側花磚上盛開的牡丹間有飛翔的蝴蝶,另一塊花磚的牡丹間雕飛馳的仙人(圖三四)。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普柏紡上砌置斗拱,斗拱之上依次架設替木、標簷紡、方椽和瓦壟。

南壁有斗拱四朵,兩朵柱頭鋪作、兩朵轉角鋪作皆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相鄰斗拱間置交首棋,轉角處各設斜棋,整體風格莊重規整(圖三五)其瓦壟砌圓形勾首,勾首間鋪裝鋸齒形滴水。棋眼壁間彩繪牡丹、荷花等花卉圖案。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北壁現存鬥模三朵,皆五鋪作單下昂,螞蚱形耍頭,整體風格簡潔率意(圖三六)。其瓦壟設方形勾首、素頭板瓦滴水。棋眼壁間嵌花磚一塊。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西壁有斗拱兩朵。以墓門中線為界,南、北兩部分磚作有明顯的錯縫,承託斗拱的普柏植上部高低不齊,兩朵斗拱和瓦壟也呈現出明顯不同的風格(圖三七)。南邊一朵轉角鋪作規整莊重,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並置斜棋,瓦壟勾首圓形,鋸齒形滴水,和南壁的形制相同。北邊一朵補間鋪作隨意簡明,為五鋪作單下昂,瓦壟勾首方形,素頭板瓦滴水,形制和北壁相同(圖三八)。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山西夏縣宋金墓的發掘

墓頂為四面起券的洞室尖拱頂。墓底至墓頂高2。76米。

上馮M2不像Ml那樣通體施彩繪,但其磚作露明部分特別是斗拱和門窗皆水磨,表面光潔。

墓室底部未經擾亂。從淤泥內清理出的人骨架為成堆擺放,頭向東,頭骨下有肢骨,墓室中部南側另有一小塊頭骨碎片,據此推測該墓為二次葬。墓室的東南角、西南角和東北角各放置卵石1塊,西北角發現有瓷燈盤1件(圖三九)。瓷燈盤為敞口,淺盤,圜底,圈足。白釉,內表底部有圈足器物疊放燒製而出現的圈狀缺釉,外表釉施至口沿下,以下部分無釉,屬於明顯的釉不施底做法。口徑9。5、圈足徑3。2、高3。4釐米(圖四0)。

四、結語

上牛宋墓的題記,說明此墓為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二十八日建,墓主人後代為牛鐸。

西陰墓、上馮墓無文字資料,因此墓主人和絕對年代無法確定。但上馮Ml出土一枚“元豐通寶”篆文銅錢幣,可證其上限不早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上馮M2出土的白瓷燈盤,器內表底部有圈足器疊放燒製而出現的一圈缺釉,外表口沿以下部分無釉,為明顯的釉不施底做法,屬於典型的金代特徵。再從墓葬的形制結構和雕刻裝飾分析,西陰墓、上馮墓平面均為丁字形,墓門上口雕作壺門式;西陰墓砌有長方形棺床,上馮M2為倒“凹”字形棺床;基座皆為束腰式,束腰部位砌有花卉磚和力士柱;基座上雕有門窗格扇,門或為板門,或為格子門,窗均為破子快窗;斗拱之上疊置櫬簷杭、方椽、屋簷和墓頂,整體風格與稷山金墓的乙類墓E相同,其時代應為金代前期。

另外,以墓門中線為界,上馮M2的斗拱明顯表現出兩種不同風格:南半部表面經水磨,莊重規整;北半部簡潔率意,與上馮Ml相同。根據磚作的疊壓關係並參考葬制,推斷此墓先建成南半部分,後在建造Ml時又補建了北半部分,故建造時間上M2早於Ml,二墓下葬時間相同。兩墓相距數米,應屬於同一家族。

宋金時期仿木構磚雕墓,歷年來在晉南一帶多有發現,主要分佈在稷山、侯馬、新絳、聞喜和襄汾等地,夏縣境內集中發現尚屬首次。其中,上牛宋墓建築手法獨特,結構上不設棺床。三合院式仿木構建築以北面為主,東、西兩廂為輔,層次分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斗拱形制規整,裝飾華麗,棋頭卷瓣、鬥輙內弧明顯,反映了早期建築風格。且有準確紀年,為當地宋代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標尺。

西陰、上馮金墓磚雕粗樸,既無舞臺建築,又無伎樂人物,只有簡單的彩繪壁畫,基本特徵與稷山金墓的乙類墓相同,卻又具有自身特點。如在墓葬形制上,稷山、侯馬金墓刀字形、丁字形兼具,夏縣金墓則皆墓門居中,形呈丁字;在墓室平面上,侯馬、聞喜小羅莊金墓為正方形,稷山金墓為長、寬比例介於1。19-1。25間的長方形,夏縣金墓則為長、寬比例大於1。5的長方形;在墓室裝飾上,稷山金墓為四合院式,夏縣金墓南壁皆無裝飾,屬三合院式;在墓頂結構上,稷山金墓多為覆鬥式,聞喜小羅莊金墓皆為八角攢尖頂,侯馬金墓為覆鬥式與八角攢尖頂並存,夏縣金墓則皆為四面起券的洞室拱頂等。至於這類墓葬的分佈地域、延續時間、發展變化和產生原因,以及夏縣境內是否具有稷山甲類墓或者更為高階精緻的宋金時期仿木構磚雕壁畫墓,這有待於今後的考古工作。

附記:遺址發掘、線圖繪製、照片拍攝者均為黃永久。

執筆者:鄒冬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