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章靈丘:

位於潘這以北2。5公里,東依龍骨山和北官莊,西鄰安家莊。1045戶,3132人(資料僅供參考)。章靈丘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設章靈一、章靈、章靈三村民委員會。濟南千年古村不在少數,唯獨章靈丘佛道並存這裡有元代張榮墓、明代古建築三義聖閣、白衣殿(佛教廟宇)和三官廟(道教廟宇)。2003年5月,一窯場施工取土時,一座宋元時期壁畫古墓(猜測可能就是張榮墓或者其後代墓)出土。章靈丘為雪山片區的核心區域,濟南智慧城專案在此落地。2010年5月11日起,三個村由港溝鎮變更隸屬為歷城區唐冶街道辦事處。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村名溯源:

漢代,稱興元屯(一說是“興競屯”),俗稱張陵丘。姓氏相關地名,因村東有章靈的墳,狀似大丘,故名。

1、相傳,當地有位看相先生名叫張靈,緣於他的神話故事而得名章靈丘。(資料來源:歷城區地名溯源)

2、因村內有一名叫章靈的,此人知識俗淵博,會測易相卜,精通山脈風水,死後葬於村東龍骨山上。又因墳似一座大丘,故改名為章靈丘。(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註釋:您親自去章靈丘村裡(今已拆遷),村裡很多人都說本村村名和“章靈”有關,章靈是誰?其實查遍很多資料發現“章靈”是個很模糊的人名,他只出現在當地村名的口述和傳說中,知道現在也沒辦法證明此人的來歷和生平。歷史上(歷城縣志記載)章靈丘村原來叫張陵丘,也叫“張林邱”,從字面意思分析可能是張姓陵墓土丘或者是張氏墓地。我們可以從史志資料查詢章靈丘的名人。現在看來章靈丘歷史上確實出過一個大人物,他就是元朝濟南公—張榮(事蹟下文有記述),很多資料記載張榮死後就埋葬在章靈丘附近,具體位置很多分析在和山和章靈丘村中間,不過能確定的是張榮墓肯定在其附近。清乾隆《歷城縣志》載:張榮墓,城東張陵丘,學生張起巖碑銘。清道光《濟南金石志》載張榮墓:“其塋有數冢,豐碑縻碎,翁仲損壞,僅存斷碑”,這裡可以看出當時的張榮墓規模很大,有神道和石像生,土塋應該也很大成丘。還有不管是張榮還是章靈,章靈丘村名之源肯定是因墳丘,加之縣誌記載村名原為“張陵丘”(康熙歷城縣志內容和明崇禎歷城縣志基本一致,明朝記載章靈丘為“張陵丘”),張榮是元朝初期人,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濟南公”。故此分析章靈丘村名溯源極有可能(小編認為)就是源自“張榮”而非虛無縹緲傳說中的“章靈”,不過村內很多村民確信有章靈此人,小編也不排除有這種可能。不過從歷史資料和正常的邏輯分析來看張榮的可能性最大。小編文采和研究有限,不當之處望諒解,不喜勿噴,歡迎討論。。

史志記載:

清康熙《歷城縣志》載:“神武路:張陵丘”。

清乾隆《歷城縣志》載:“正東鄉南保泉二:張陵丘”。

民國《續修歷城縣志》載:“東廡鄉南保全二:張靈邱”。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章靈傳說:

港溝鎮張陵丘村有位叫章靈的人,自幼天資聰明,苦讀好學,知識淵博,會測易相卜,在當地是有名望的一位風水先生。到了晚年,由於體衰多病,終日臥床不起。有一天,他的3個兒子眼看著父親的臉色有些不好,就一齊來到床前懇求父親說:你老人家為鄉親看了一輩子風水,今天也該為自己打算了,日後,我們也好遵囑辦理。章靈看出了兒子們的孝心,就對他的後事如此這般的作了囑咐。不久,他就去世了。出殯這天,對外一不報喪,二不擺靈堂。兒女們親自抬著棺木直奔龍骨山而去,埋在章靈生前指定的地方,園起了一座大土丘。兄弟仨人輪流守墓3年。3年過去了,三兒媳婦生了個男孩,全家歡喜萬分,前來賀禧的很多。可是,章家不準任何人進家門。轉眼間,到了九十九天,孩子他姥姥再也等不得了,天不亮就趕了來。剛進大門,就聽見汪汪三聲狗叫。闖進屋裡,剛想去抱外甥,就聽見孩子一聲大哭,沒幾天孩子就死了……。 原來,章靈囑咐,若生男孩必有大福,不到一百天,外人誰都不能見。這孩子是天子降生,日後必當皇帝,他姥姥這一來給衝了。結果,保駕的黑狗星大叫三聲發出訊號後死啦;前來護衛的武官到村東南時,聽到天狗報警就變成了“石人”,這就是神武村;文官們坐的大車走到魚山村時翻了,壓出的兩道車印成了車腳山,官員掉的帽子滾到兩河村邊變成了“帽河”;供給天子學習用的筆架從車上被丟擲很遠,變成“筆架山”;還有兩位侍女,也在雲臺寺變成了兩株豔麗的牡丹……。此後,張陵丘村名改稱章靈丘。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元朝濟南公—張榮:

張榮 ,字世輝,濟南歷城人,狀貌奇偉。嘗從軍,為流矢貫訾,拔之不出,令人以足抵其額而拔之,神色自若。金季,山東群盜蜂起,榮率鄉民據濟南黌堂嶺,眾稍盛,遂略章丘、鄒平、濟陽、長山、辛市、蒲臺、新城及淄州之地而有之,兵至,則清野入山歲丙戌,東平、順天皆內屬,榮遂舉其兵與地納款於按赤臺那衍,引見太祖,問以孤軍數載,獨抗王師之故,對曰:“山東地廣人稠,悉為帝有。臣若但有倚恃,亦不款服。”太祖壯之,拊其背曰:“真賽因八都兒也。”授金紫光祿大夫、山東行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時貿易用銀,民爭發墓劫取,榮下令禁絕。

庚寅,朝廷集諸侯議取汴,榮請先六軍以清蹕道,帝嘉之,賜衣三襲,詔位諸侯上。辛卯,軍至河上,榮率死士宵濟,守者潰。詰旦,敵兵整陣至,榮馳之,望風披靡,奪戰船五十艘,麾抵北岸,濟師,眾軍繼進,乘勝破張、盤二山寨,俘獲萬餘。大將阿術魯恐生變,欲盡殺之,榮力爭而止。癸巳,汴梁下,從阿術魯為先鋒,攻睢陽,議欲殺俘虜,烹其油以灌城,又力止之。既而城下,榮單騎入城撫其民。甲午,攻沛,沛拒守稍嚴,其將唆蛾夜來搗營,榮覺之,唆蛾返走,率壯士追殺之,乘勝急攻,城破。就攻徐州,守將國用安引兵突出,榮逆擊之,亦破其城,用安赴水死。乙未,拔邳州。丙申,從諸王闊端破宋棗陽、仇城等三縣。時河南民北徙至濟南,榮下令民間,分屋與地居之,俾得樹畜,且課其殿最,曠野闢為樂土。是歲,中書考績,為天下第一。李璮據益都,私饋以馬蹄金,榮曰:“身既許國,何可擅交鄰境!”卻之。年六十一,乞致仕。後十九年,世祖即位,封濟南公,致仕,卒,年八十三。

子七人:長邦傑,襲爵,先卒;邦直,行軍萬戶;邦彥,權濟南行省;邦允,知淄州;邦孚,大都督府郎中;邦昌,奧魯總管;邦憲,淮安路總管。孫四十人,宏,襲邦傑爵,改真定路總管。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三義閣:

村西有條自南向北流淌的河,當地人稱小河叫桃河。通到小村去的小石橋下,有好多古碑,因有水流,無法得見。站在石橋東望,是一座大約三米高的石砌拱門,石門上有三義閣。從旁邊的臺階小路可以上到閣子上,裡面供著劉關張像。石拱門北側石壁上,鑲著一塊不足一平方米的石碑,字跡已經模糊,但“章靈丘村”“萬曆三十六年二月十八日”都還清晰可見。如按此計算,到現在,這個石砌拱門已經405年了。在三義閣下,還有康熙四十五年、同治十二年立的兩塊重修碑。最近一塊碑是2003年由村民捐款維修時立的。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白衣殿:

白衣殿建於何時,已不可考,但曾是遠近聞名的大道觀。方方正正的古色道院,乾乾淨淨的白衣道士,早已付於這瓦礫與泥土,只剩一椽古屋與一段佳話。

白衣殿傳說:解放前,章靈丘村,有位名叫龐鳳吉的村民。他信奉道教並潛心修煉,一路風塵到嶗山拜師。嶗山道士問起他的來處。

“你從何而來?”

“濟南府城東。”

“你可知章靈丘?”

“我便從章靈丘而來!”

“我曾在那白衣殿學道。”

古殿現名觀音殿,有觀音菩薩端坐其中。只剩一椽古屋的觀音殿,依然香火不斷,梵音嫋嫋。

濟南港溝鎮村莊系列之“章靈丘”,千年古村、佛道並存獨一無二

三官廟:

穿過三義閣,東行一百米左右,在村大街有坐北朝南的三官廟,廊下是重修碑記。這個三官廟呢,是專門供奉天地水三官的廟宇。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廟東側是一口古井,石砌的井壁上,井繩勒的凹痕有兩釐米深。

註釋:白衣殿和三義閣資料節選自2013年大眾日報數字報,侵刪。三官廟資料節選自網友:好後生龍,侵刪。

全文參考資料:清乾隆《歷城縣志》、民國《續修歷城縣志》、1982年《山東省濟南市地名志》徵求意見稿、《歷城縣志》正續合編、新浪部落格、百度百科、網易部落格等書籍和網站。

資料比較繁雜,肯定存在遺漏或者不嚴謹之處,望指正。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查詢、整理資料不易,嚴禁以盈利為目的的轉載,轉載需註明出處。

更多精彩文章和影片請關注頭條號:龍族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