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的價值

梵高說三國

外戚和宦官之爭是漢朝的政治毒瘤,幾乎與漢祚共始終。

董承的價值

董承是最後一個有企圖心和徹底失敗的外戚了,在他之前,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已經在和上一屆外戚領袖何進的鬥爭中,被團滅了。

董承的價值

董承死後,大漢也幾乎要壽終正寢了。歷史真是黑色幽默,漢獻帝之所以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孤家寡人,是宮內無人,連後黨也無所持了。至於宗室和大臣,最終被證明了,那才是真正的腹心之禍!

董承的價值

外戚和宦官,本質上是皇權的衍生品,是皇帝可以平衡各方,能乾剛獨斷的工具和利器,當然前提是皇帝能有那個控制力。事實上,在整個漢朝,能做到和達到這種預期的皇帝,少之又少的,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皇帝還經常充當了傀儡角色。

董承的價值

但當平衡徹底被打破,即外戚宦官輪流坐莊,皇帝間歇性的掌控之局面再不復存在時,到了漢獻帝時代那樣的,在中央是軍政大權全部被外姓權臣把持,地方上則是諸侯割據,形同獨立,外戚和宦官兩大長期鬥爭的集團都消失了,皇帝永久的失去了平衡和再平衡的權力和影響,那麼漢家天下也就因此結束了。

董承的價值

董承沒有坐以待斃,雖然失敗了猶不失血性,衣帶詔的後續影響也持續的在政治上繼續發酵,不斷的成為反曹合法性的來源和主張。

董承的價值

漢朝最後意義上的真正反抗和自救來自於外戚,董國舅選擇做了陪葬併為之犧牲,是宿命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