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每一個城市

都有文化地標

全國知名的太原南宮古玩市場

便是太原的文化地標之一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太原南宮舊影

9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太原工人文化宮成為太原文化交流、商品貿易、產品展銷、群眾娛樂等活動的中心。

1995年,太原工人文化宮週末古玩地攤市場開市。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南宮古玩市場是太原名副其實的“淘寶城”,聚集了五湖四海的淘客。曾經這裡每逢週末開市,人頭攢動,算是龍城一景。開市時,全國各地的買家和賣家都來了,希望能在南宮古玩市場做成一筆買賣。北京的、天津的、河北的、河南的、山東的、陝西的,還有東北的,大包小包扛著拎著,興沖沖而來,喜洋洋而去。

南宮市場在走過24年的輝煌後,2019年12月底,南宮古玩市場釋出通知:因工人文化宮總體升級改造工程即將開始,該市場將暫停開放,開市時間,“以上級主管部門通知為準”。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剛開始的古玩市場不大

僅僅由一條南北長100米、東西長200米的

大街相連構成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經過多年的發展

古玩地攤市場成為全國同行業的佼佼者

市場規模僅次於北京潘家園

是華北第二大民間收藏文化市場

在全國集藏界享有較高聲譽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每逢週末

來自全國各地的買賣雙方都會彙集在這裡

屆時上百個攤位依次排開

鼎盛時,日均人流量可達5萬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此外

這個市場還吸引了周邊城市的大批從業者

二者合力形成的吸聚效應

創造了就業,繁榮了文化,振興了經濟

正如一個業內人士所評價:

“南宮這個地方養活了無數家庭”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南宮的古玩市場

見證了太原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見證了不少太原人的青春年華

如今就這樣淡出我們的視線

不免有些傷感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如今

南宮古玩市場已遷入小井峪社群黨建主題公園

從華峪東區步行前往

晃晃悠悠也只要五分鐘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小井峪的目標,是打造山西的‘潘家園’,使其成為古玩、藏品及現代文化創意產品等山西及中國民間、民族、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小井峪文化產業園區總經理張廣文如是說。

每逢週末,山西省太原市小井峪古玩市場,上千家攤點吸引了眾多收藏愛好者前來遊逛。在這上千家攤點背後,是小井峪冀借“村中村”改造契機,發展文玩、文創等文化產業鏈,打造山西“潘家園”的文產“野望”。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作為傳播民間文化的大型古玩藝術品市場,北京潘家園以其豐富的古舊物品、傳統的古玩交易方式等,成為地域文化的載體和特色文化象徵。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坊間有“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說法。

小井峪村地處太原市萬柏林區西南部,其歷史可追溯至1300多年前唐代永徽(唐高宗李治年號)年間。村內曾挖掘出一座唐代墓葬,碑文記有“永徽六年二月廿日附身附槨必誠必信送歿禮備與夫人何氏合葬於並城北廿裡井谷村東義井村北”等文字,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資料顯示,清代中期,小井峪村名仍為“井谷”。

2011年,小井峪村展開“城中村”改造,至今,已高樓林立,一派現代化城市景象。該村黨支部書記魏滿福說,“之前,辦有涉煤、倉儲等村辦企業,村民多靠租賃自建房產;現在,面臨著土地資源優勢不再、粗放型企業轉型等發展困境。”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該村決定成立小井峪文化產業園區,以文玩、文創等文化產業為依託,促進轉型發展。園區首期約6萬平方米,設有文創大廈及600個坐店商鋪,涉及非遺、瓷器、玉器、字畫、藥茶等幾十個品類,並於周邊設定近2000個攤點,已開市1000餘個。

在山西省太原市,“南宮古玩地攤市場”被譽為僅次於北京潘家園、華北第二大民間收藏文化市場,同時也是太原市的一處文化地標。2019年年底,該市場閉市,其中不少商戶分流至小井峪。

南宮後,山西再現“潘家園”

錢幣藏品經營者王國俊談到“南宮”閉市滿是遺憾,“作為省會城市,需要一個功能完備的文玩、藏品市場。”山西省收藏家協會會長許若軍表示,山西是文化大省,需要叫得響的文化符號,一如潘家園之於北京、八仙奄之於西安、城隍廟之於上海。

目前,已開市近3個月的小井峪古玩地攤市場,上千家攤點帶來不俗的訪客流量。山西省品牌協會會長邢尚新表示,要打造山西“潘家園”,需要引導更多古玩、藏品及文創產品商戶向小井峪聚攏。“不僅需要市場體量,更需要獨特定位,積累人氣、資本,培育其市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