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扎百里城池,嚇曹丕跑路

盛,琅琊郡莒人,在今天的山東莒縣,這個莒縣也是我本科宿舍大哥的家鄉。

漢末避亂,徐盛客居吳郡,因勇氣而出名。

孫權主事後,任命徐盛為別部司馬,咱們說過了這是個臨時性的職務,他帶兵五百人,駐守柴桑,對抗黃祖。

黃祖有一子叫做黃射,經常率手下數千人來柴桑騷擾。有時徐盛身邊不過才二百多人,但徐盛一點兒也不怵,帶著兵就往上衝殺,連殺帶傷上千人。後來,徐盛也不守城了,帶隊直接出戰,大敗黃射,這下子給打破了膽,嚇得不敢來騷擾了。

孫權嘉獎徐盛,封其為校尉、蕪湖令,後因討賊有功,升為中郎將,督校兵。

曹操赤壁大戰後,率四十萬大軍來複仇,雙方在濡須口對陣。曹軍在濡須塢佔不到便宜,於是轉攻橫江,徐盛與眾將一起出動前往迎擊。

徐盛等人乘的是蒙衝鬥艦,航速快,遇大風船不能止,直接一頭扎到岸邊曹營附近。眾人大驚失色,曹軍要是包圍過來,這不就完蛋了麼,嚇得都不敢輕舉妄動。

徐盛可不管,帶著兵就上了岸,見著曹兵就開戰,一時之間把曹軍給打退了。

這時,風也小了些,眾人收拾了船隻趕緊離開。

因為這個原因,孫權對徐盛特別稱讚,《三國志》稱:“權大壯之。”大壯這個詞,在《三國志》中僅出現過兩次,另一次就是曹操對張遼的表揚了。原文為:“太祖大壯遼。”由此可見,孫權對徐盛的推崇。

作為一時的權宜之計,孫權向魏國稱臣,曹丕派邢貞來封孫權為吳王。孫權與百官出來迎候邢貞,這邢貞見了孫權,面有驕橫之色,那意思,你孫權再厲害吧,得向我們魏王稱臣。

百官黯然不語,卻有兩人面露怒色。一個是老臣張昭,一臉怒色,一言不發。另一個就是徐盛,他回頭對眾人說:“我徐盛不能與諸位一起掃平許洛,兼併巴蜀,而令吾主與邢貞立盟,恥辱啊恥辱。”說罷痛哭流涕。

看到這裡,邢貞倒吸一口冷氣,對隨行之人說:”江東有如此之將相,不會久居人下的。“

曹休出兵洞口,徐盛與呂範、全琮等人渡江拒守。時逢江上大風,多有船隻傾覆,人員傷亡,徐盛不疾不徐,收拾餘兵,與曹休繼續對抗。

曹休一看,這是個機會啊,我兵多,你兵少,你又剛剛遇險,此時不戰更待何時?他命水軍出擊,進攻徐盛的船隻,徐盛以少敵多,卻越戰越勇,曹休佔不到什麼便宜,雙方最後各自撤軍。

孫權大喜,加封徐盛為安東將軍,蕪湖侯。

走了曹休,來了曹丕,魏文帝親自帶兵來戰,有渡江吞吳之意。

眾人正在發愁,考慮退敵之策。徐盛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咱們不如從建業城開始,周邊百里築起圍欄,上設假樓,江中遍佈浮船。“

孫權道:”徐將軍,你這是做什麼?“

徐盛:”曹丕不知虛實,可退之。“

眾人聽了,紛紛搖頭,打仗是要講實力的,怎麼可能把人家嚇跑呢?

孫權也很猶豫,奈何徐盛百般勸諫,終於還是聽從了。

等到曹丕到了廣陵,這天早上登船一看,心中大驚。只見東吳的圍欄,綿延數百里,圍欄上有樓,樓上似有守兵,再看江上,遍佈船隻,江水勢大,浩浩蕩蕩,沒個盡頭,人家這是擺好了陣勢要來個甕中捉鱉啊。

曹丕感嘆了一句道:“這東吳有人啊,還拿不下來。”說完就退兵了,中間還遇到大風浪,差點兒翻船,你說這有多狼狽。

講到這裡,徐盛的故事基本就講完了。

首先還是來真真假假一下。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記載和《三國志》大體相仿,只是徐盛故布疑城這一段,作者寫得更加逼真,添加了很多細節,比如說當晚大霧漫江,看不真切,天明霧散雲收,突然在曹丕面前出現了百里連城,城樓上刀槍耀眼,水旱兩路,車船不絕,把曹丕給嚇得大驚失色。猛然間,江上風起,曹丕所乘之船差點兒傾覆,時又傳趙雲來取長安,曹丕這才趕緊回兵。

這樣的寫法,是在原來史實的基礎上,對一些細節做了一兩筆的增減,使其更具戲劇性的效果,讀起來自然更有味道。

講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這曹丕怎麼那麼輕易被嚇倒了呢?

第一,《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丕再聰明,大概也料不到吳國竟然這麼大著膽兒玩虛的,連夜紮起假城。敵人太狡猾,這是其一。

第二,試想一夜之間,眼前突然出現百里城池,戰船無數,這種效果讓影響了曹丕的判斷和思考,他要是正常思考分析,東吳再多戰具、城池,人是不會迅速增加的。曹丕被震撼到了,這是其二。

第三,北方多陸兵,這次勞師襲遠,以客擊主,又要渡江而戰,這些都是不利因素。還有,父親曹操幾十萬大軍在赤壁折戟沉沙的教訓尤在,也使得曹丕不得不慎重。原有不利因素被放大,這一點也要考慮到。

回到故事的主人公徐盛,小方叔叔比較欣賞他的,是他的膽色。

在故事裡有很多次,徐盛是以寡敵眾,似乎是陷於不可勝之地,而他都能奮起反擊,化險為夷。

徐盛,你就那麼有必勝的把握嗎?那倒不是,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拒敵衛國,是武將職責所在,豈能簡單因為實力差距而輕易放棄?

管他人多人少,管他颳風下雨。

你戰,就有一線生機,你慫,就此倒地出局,那為何不一戰呢?

我們做事情,是得有這種勇氣、膽色和鬥志的。

好啦,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先講到這裡,讓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