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旭鵬:合陽行

翟旭鵬:合陽行

本文共計1255字,預計閱讀5分鐘

旱蓮文摘|鑑好文

HL

合陽三題

文/翟旭鵬

翟旭鵬:合陽行

H

合陽行

第一次去黃河邊上一個叫做“合陽”的地方,秋分剛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似乎一下子就到了詩經的源頭。汽車行駛在黃河岸邊,萬畝荷塘和蘆葦蕩,一眼望不到頭,就像一幅風景畫,電影《白鹿原》和《百鳥朝鳳》曾在這裡取景,拍攝。作為地名,“合”古時寫作“郃”字,著名的曹全碑裡,就是這樣寫的。回來後,我還專門在字典裡查過“郃”字,除過曹操手下大將張郃以外,只有地方取這名字,也就是今天的合陽。

合陽地處關中東北部,黃河西岸,城鄉皆開闊整齊,乾淨衛生,尤其鄉下,家家戶戶,不管水泥還是磚鋪地面,房前屋後,一律打掃得認真仔細,好像隨時要來親戚似的。合陽盛產瓜果,傳統小吃“烀餑,踅面,辣子豆腐,炒菜餛飩”等,家常味道,百吃不厭,尤其婚喪嫁娶的筵席,葷素搭配,流傳有序,每一道菜的先後,擺放位置都有講究,隨時有人挪動,俗稱“拉席”。如果碰上逢年過節,鄉間耍熱鬧,線戲,上鑼鼓,保準讓你看得熱血沸騰,這些古老的民間絕活兒,依稀反映著這兒的民風民情,和黃河一樣,源遠流長。

合陽北部綿延數十里,橫亙一條山脈,當地人叫做武帝山和梁山。山上松柏交錯,奇石突兀,形成“龜蛇出洞”和“神龍探海”等景觀。還有一座大佛寺遺蹟,遍地佛龕,經幢和石碑,以及一座“千佛洞”,讓人歎為觀止。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合陽有山有水,鍾靈毓秀,註定要出大人物的。

翟旭鵬:合陽行

L

雷簡夫

合陽有個雷姓朋友,其父中學校長退休,七十多歲了,長期致力於雷氏祖先的考證及家族譜系的挖掘。和老人曾經深談過一次,聽他說,全國“雷”姓十分之一在陝西,陝西“雷”姓十分之一在合陽,尤以北宋名臣雷簡夫為代表。

老人走遍全國很多省市,到處尋訪雷簡夫的史料,除了甘肅徽縣雷簡夫撰書的《新築白水路記》外,湖南沅陵縣還有一方“紅字碑”,記述了雷簡夫平判西南的經過,再就是,山西夏縣,還出土一方司馬光叔父司馬沂的墓誌,由王安石撰文,雷簡夫書丹。最值得一提的是,雷簡夫知雅州(即今天的雅安)時,和蘇洵交好,並把三蘇父子推薦給好友張方平和歐陽修,從此讓這爺子三人名聲大震,在唐宋八大家裡,一氣兒佔了三個位置。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一個知識分子,讀聖賢書,學而優則仕,建功立業,舉賢薦能,這樣的胸懷,怎麼能不讓人敬仰呢?

民間也有詬病雷簡夫個人私德,以致雷,蘇兩家後來交惡,老死不相往來的的說法。據史書記載,雷簡夫墓誌由蘇洵撰寫,可見,人家關係槓槓的。

有一年冬天,剛下過一場大雪,和馬老師等四個人,由合陽縣城步行到鄉下,經過一個村莊,馬老師平靜地說,雷簡夫就是這個村的人。路邊立了一塊石碑,四圍白茫茫一片,村子冬眠了一樣,沉睡在大地的懷抱裡,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咯吱咯吱地走著,好像摸著歷史,前行在通往大宋的路上。

翟旭鵬:合陽行

Y

印光法師

知道印光法師,是讀了葉聖陶先生的《兩法師》一文,和我一樣,世人知道弘一法師的多,知道印光法師的少,確是我們孤陋寡聞。

印光法師是合陽路井鎮赤東村人。

村口有廣場,澇池,唸佛堂一座,堂內迎面是法師漢白玉造像,頷首微微前傾,目光深邃,法相莊嚴。一側兩排廂房,院中兩棵槐樹,後堂四壁,現代彩繪展示法師生平弘法事蹟,村中有法師故居,僅剩兩間廂房,已經破敗不堪,村子另一頭,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印光法師紀念堂。

印光法師被尊為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傳說是大勢至菩薩轉世,被弘一法師譽為:三百年來,僅一人而已。

相傳,張大千的哥哥張善孖,養了一隻老虎做模特兒。印光法師獲悉後,念及老虎終歸是猛獸,恐怕難以馴服,傷人性命。就讓張善孖把老虎牽來,對老虎唸經施法,此後,這隻老虎性情變得溫和起來,不久就死了。

被譽為長安四老之一的陳少默先生,晚年給人講起這樣一件軼事,他本來有一個弟弟(或者哥哥,記不清了),雙雙都很榮幸地讓印光法師摸過頂,結果,他弟弟(或者哥哥)卻夭折了。提起這件事,陳老用陝西話幽默地說:摸過了!陳老之父陳樹藩,民國時期做過陝西督軍,他的兒子,以印光法師摸過頂為榮,可見,印光法師當時在黨政軍這些人心目中的位置。

從清朝末年到民國,生在這樣的亂世,可以想象,人命如草菅,活下去都是一種榮幸。而印光法師,卻竹杖芒鞋,從北到南,弘法賑災,普度眾生,先後兩次六年時間,閉關修煉,這需要多麼堅強的信念和信仰啊。

初冬的天氣,已經有了一絲冷意,樹葉到處飄零,村口的廣場上,聚集了一群老人,坐在蕭瑟的寒風裡,等候著賣家用電器的商家,發放免費產品。不時有拄著柺杖的老人,相互攙扶著,加入到廣場的人群裡,一個開手扶拖拉機的中年農民,表情木然地從路邊突突經過。對於大多數鄉下老人來說,還活得這樣寂寥而卑微。

印光法師紀念堂前有這樣一幅抱柱聯,為法師親筆撰書: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人人心裡有一尊佛,偶爾會貪圖廟裡打坐的清淨,又嚮往外出化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