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 人必須先有生活,愛才有所附麗

《傷逝》: 人必須先有生活,愛才有所附麗

「人必須要有生活和愛」

from溫暖-第1435

原創文

我們讀書 就不孤獨

1

人在太年輕時,是不太喜歡讀魯迅的。

如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所謂魯迅式的文章,之所以讓大多數學生覺得晦澀難懂,在於他對人性深刻的剖析和對病態社會的逼真描寫。

而這些都要求讀者要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和經歷後,才能讀懂魯迅,也才能真正理解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

其實,人在十歲時讀的魯迅,和在三十歲時讀的魯迅,以及在五十歲讀的魯迅,會有千差萬別般的感受和體會。

我曾一度以為,魯迅的文章是為了諷刺,為了批判,為了拯救眾生麻木的思想和靈魂。

可當我在時隔兩年後,再次重讀魯迅筆下的小說《傷逝》時,對魯迅更加敬佩和敬仰。

我曾誤以為,魯迅只寫宏大的社會題材,可後來才知道,原來真正的文學大師,即便寫小眾的愛情題材,也是一針見血,鞭辟入裡,直抵要害。

2

魯迅於1925年寫完《傷逝》,這是他此生寫過的,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短篇小說。

故事講的是,在五四時期,男主人公涓生和女主人公子君衝破封建勢力的重重阻礙,為了追求婚姻自主,

建立起了一個

溫馨的家庭

,但不久愛情終歸於失敗,最終落得一“傷”一“逝”的結局。

在涓生和子君初識時,他們有說不完的話,彼此都以為,終於找到了靈魂知己。

他們在一起聊家庭專制,聊打破舊習慣,聊男女平等,聊西方的泰戈爾和雪萊。

在聊起子君的家庭,她的父親和胞叔時,她居然破天荒地說了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正是這一句話,給了彼此巨大的勇氣,他們衝動地、熱烈地,不顧一切地要在一起,

這不僅是為了他們的愛情,更是為了證明,他們有衝破封建禮教的決心和信心。

可當兩個人真正在一起,面對柴米油鹽的瑣細,面對生存的具體壓力,

乃至面對愛情的火焰逐漸冷卻,彼此的感情逐漸變淡時,所有的矛盾,全冒了出來,爆了出來,也瘋長了出來。

3

他們面對的第一個壓力,就是世俗的眼光。

當子君未徵得父親同意,就私自和涓生住在一起後,兩人走在路上,總會遇到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

每當面對這樣尷尬的時刻,涓生都要故作淡定,甚至即刻提起自己的驕傲,來證明自己根本不在乎。

而子君卻彷彿全然不關心,總是仿若無人之境地緩慢走過去,畢竟她為了愛情,連自己父母的意見都可以不顧。

從這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或許子君對涓生,是全心全意,豁出去了的愛。但涓生對子君,至少沒有做到,完全不在意。

其實,在這個世上,最痛苦的感情,便是單方,一片天真燦爛般地去相信愛,而另一方卻在遇到考驗時,會立刻有百般顧慮,千般猶豫,甚至心生動搖。

他們面對的第二個壓力,就是生存的壓力。

涓生是一個普通的書生 ,他平時都是一個人租房住,靠寫文章掙些小錢,滿足他一個人的開銷用度。

但當子君跟他在一起後,兩個人迫於經濟條件的拮据,找了二十多處,才找到一個暫且可以敷衍著過的住所,

並且他們雖然只是買的簡單傢俱,但卻已經花了涓生籌來款子的一大半。而且很長一段時間,涓生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收入不僅微薄也不穩定。

與此同時,子君也沒有絲毫收入,她整天都在操持家務,甚至為了省錢,還豢養了一隻叭兒狗和四隻小油雞,每天就只顧做飯、買菜,蒸饅頭和洗碗。

如此日復一日地過下去,平庸的日常不斷給他們帶來的壓迫和折磨,逐漸增多,直到徹底讓涓生無法忍受。

我們常常說,是物質打敗了愛情,其實,愛情是多麼神聖,它哪兒會被俗俗氣氣的物質所打敗。

但落在人世間的愛情,落在鍋碗瓢盆中的愛情,落在生火,穿衣和吃飯中的愛情,

它始終要沾上幾分煙火氣,始終要解決有情飲水飽,無情要飲飯飽的基本現實,它才能有生存下來的底氣和可能。

4

當然,他們面對的第三個壓力,便是感情的日漸冷淡。

或許我們可以把兩個人之間,日漸日遠的隔閡,歸於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大道理中去。

但你必須要承認的是,無論是再轟轟烈烈的感情,它始終要回歸於平凡的生活中去。

當初他們在一起時,是源於彼此在毫無任何物質壓力之下的思想戀愛。

但當他們決定把彼此,放進生活的大熔爐中去時,就必須要有所付出,有所忍受,乃至有所犧牲。

遺憾的是,當子君全心全意地投入,這段她赴湯蹈火也要奔赴的愛情中去時,

她完全不知道,自己不夠一切堵上的東西,可能於對方來說不那麼重要,甚至為此感到厭倦。

小說中,用三個“竟”字,表達了涓生的不滿。

第一個是她“竟”胖了起來,第二個是菜冷是無妨的,然而“竟”不夠。第三個是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點也想不到了。

也許涓生只看了,子君變了,變得不再是他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變得邋遢,變得平庸,變得跟普通家庭婦女沒區別。

但他卻忘了自己只是想自私地去享有這場精神世界的戀愛,卻並不願為此付出些什麼必要的代價,甚至也沒有真正要在一起的決心和能力。

最後涓生鼓起勇氣對子君說,人是不應該虛偽的,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可以毫無顧念地做事。

其實這句話,前半句是真,後半句是假,畢竟可以獲得解脫,可以逃離出來,毫無顧念去做事的人是他自己而已。

而子君除了硬著頭皮回到封建的家庭,封建的禮教,乃至被世人唾棄和輕蔑的境地裡去外,別無其他任何選擇。

5

其實,在這篇小說中,或許我們並不能單純地去概括:

女性不應該為了愛情,放棄成長,放棄進步,放棄自我。

男性更不應該喜新厭舊,不應該沒有擔當,甚至不負責任。

在魯迅看來,人必須先有生活,愛才有所附麗。我並不懷疑這句話的真實和客觀性。

很明顯的是,子君和涓生,並不是沒有基本的物質生存能力,不過是一個可以為了愛,甘願把自己推向生活的最邊緣處。而一個卻可以舍掉愛,寧願回到生活的最繁華處。

其實,子君對愛情的態度並沒有錯,這是她的選擇,並且她也為此無怨無悔地做出了該有的捨棄,也承擔了該有的代價。

同時,涓生態度的轉變也沒有錯,他只是出於一時衝動,但他遲早都會清醒地意識到,愛情在他的人生序列中,並不那麼重要。

愛情從來都是偉大的,即便它給大多數人帶來了滿身的傷害和痛苦的回憶。

現實也從來都是強大的,即便許多人都曾試圖去挑戰它,去超越它,但多以失敗告終。

人當然必須要有生活,但不同的是,每個人對最基本生存的要求和底線是不一樣的。

人當然必須要有愛,但不同的是,每個人願意為愛所付出的代價和犧牲也是不一樣的。

其實,生活和愛,是不矛盾的,只是看它們各自在你心目中,所佔的地位和重要性。

所謂幸福,大概就是兩個相同認知的人,在一起擁有很多很多的愛,即便獲得很少很少的好生活。

所謂不幸福,大概就是兩個不同認知的人,一個想要愛,很多很多的愛,而另一個卻想要生活,很好很好的生活。

作者:李思圓,新書

《每一種優秀,都有一段靜默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