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歷經兩年升級改造的南京德基美術館將以全新面貌與觀眾見面,10月份將推出兩檔開幕展:“50 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金陵圖數字藝術展”,並同期推出特別展出專案“奈良美智:綠屋|橘屋”。尤其是“50 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備受期待。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更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高峰,宋瓷所蘊含的美學思想與人文精神並世無兩。其中尤以汝、官、哥、定、鈞為代表的“五大名窯”超群絕倫,開創了制瓷“器以載道”的先聲,其所推崇的“宋式美學”獨樹一幟,產生的深遠影響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

瓷器材質脆弱,較難儲存。從宋代流傳至今,“五大名窯”傳世瓷器極為稀少,本次“50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一次性集結50件“五大名窯”稀世瑰寶,極為難得。展品以“群窯之冠”的汝瓷為領銜,一展宋徽宗夢中之色,同時展出4件同屬汝州的“張公巷窯”瓷器,與汝瓷共襄“雨過天青雲破處”之美;6件“御賞”官瓷再現宋代“克己復禮”的重要思想;4件傳世哥瓷令人迷醉,自然開片至臻至美,更有罕見方形哥窯瓷器首度亮相;14件定瓷力爭全面呈現定窯在釉色、裝飾技法及鑲嵌工藝上取得的重大突破;21件精品鈞瓷月白、天藍、天青釉與銅紅窯變釉交相輝映,傾力詮釋“道法自然”之哲思。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其中,燒香、點茶、插花,皆與瓷器有關。從功能而言,在展出的50件宋代御窯作品中,既有反映宋式美學的樸素與素雅的文房雅器,又有反映宋人閒適生活及用於生活的實用器皿,以及反映宋代宗教信仰的供養用具。

現從50件展品中遴選出十幾件,供讀者朋友們品賞。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汝窯天青釉盞

通高5。70釐米 口徑15。30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汝窯”燒造的天青釉盞,敞口平沿,弧腹,下腹漸收,圈足,微外撇。圈足底緣存三個細小“支釘”痕,胎土呈香灰色,細潤堅硬,扣聲如磬;器通體施天青色瓷釉,潤澤如玉,釉面滿布“蟹爪紋”狀細小開片。造型秀麗規整,典雅靜謐。

“汝窯”燒造持續僅20餘年,故製品稀少,南宋時期,即已“近尤難得”,素來享有“汝窯為魁”之美譽,是北宋時期官窯之代表,流傳至今不足百件,彌足珍貴。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南宋官窯青釉貫耳壺

通高22。50釐米 口徑9。00釐米

腹徑16。00 足徑9。60釐米

這件南宋時期“官窯”燒製的青釉貫耳壺,壺口方唇,微外敞,頸部較高,肩部下落腹部,愈加豐滿,腹部作方角橢圓形,圈足稍高,略向外撇;頸、肩兩側附管狀“貫耳”,壺身四面中線均裝飾扉稜,其間以三道凹弦紋隔斷。器表通體施以翠青色瓷釉,口沿、扉稜等處瓷釉較薄,呈現淡粉色,釉面通體佈滿 “冰裂紋”,圈足底部刮釉,露出黑褐色胎骨。本器造型古樸典雅,形制規整,突顯厚重,釉色瑩潤,“冰裂紋”開片自然疏朗,裝飾簡約,黑褐色胎骨,即所謂“鐵足”,尤具“官窯”特徵。

本器造型仿自商周時期青銅壺,是南宋“官窯”所燒造的眾多仿銅禮器之一,“貫耳壺”之名亦始於宋人。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宣和博古圖錄》錄有一尊青銅器,名“商貫耳弓壺”,與本器同型;二器比較,青釉貫耳壺省去了繁縟裝飾紋樣,更具古樸素雅之韻。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商貫耳弓壺

南宋“官窯”作為皇家御用窯場,僅供內府及國家祭祀儀典之用,非長期規模生產,產品數量有限,加之所產瓷器禁令流入民間,殘次品亦深埋入土,故流傳存世極為罕見。通檢公私之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南宋官窯粉青貫耳穿帶壺、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宋官窯雙貫耳扁壺,與本器形制、釉色近似,杭州烏龜山南宋郊壇下“官窯”窯址出土一器,亦與本器相似。

據南宋《中興禮書》記載,“官窯”燒造中大部分為“鼎”“簋”“壺”之類仿青銅器,主要作為國家祭祀儀典中使用的禮器。同時,“壺”也是宋時文人書房中陳設的“雅器”,而“貫耳壺”又作為文人士大夫宴飲遊戲——“投壺”使用的器具。復古思潮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的重要追求,同時,宋人崇尚自然、大道至簡的審美風尚,也集中體現於本器。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南宋官窯青釉出戟尊

通高26。00釐米 口徑14。80釐米 足徑9。50釐米

這件南宋時期“官窯”燒造的青釉出戟尊,整器造型縱向分為三段;上口呈喇叭狀 ,頸部收束,腹部凸出圓鼓,脛部外侈,下承圈足;器頸、腹及脛部三段四面中心處均分別裝飾扉稜。器圈足底部露胎,胎土呈灰褐色,細膩堅實;通體施青色瓷釉,晶瑩潤澤,釉面滿布大小不一的開片,縱橫疏朗。本器造型規整,釉色清新淡雅,愈顯莊靜肅穆。

本器出戟尊造型脫胎於商周時期青銅酒器“觚”“尊”之式樣。《宣和博古圖錄》中刊錄一器,名“周月星尊”,與本器造型相似。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周月星尊

本器雖取象商周時期青銅酒器“觚”“尊”,但對於器頸部弧度、折線已作變化,尤其是“扉稜”,俗稱“出戟”,捨棄青銅禮器上的鋒芒畢露,轉而柔和內斂,在溫潤青色瓷釉的包裹中,“銳廉而不忮”,“師古而不泥古”。

現存南宋時期“官窯”瓷器中,出戟尊較為稀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青瓷尊、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內司官窯”窯址出土的出戟尊殘片可資參考。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張公巷窯青釉玉壺春瓶

通高18。20釐米 口徑3。90釐米

腹徑10。00釐米 足徑5。60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張公巷窯”燒造的青釉玉壺春瓶,瓶口薄唇微侈,頸部收束下引細長,順勢外展為肩,腹部膨大,狀如水滴垂落,靈動異常,下承圈足,愈顯秀麗端莊。圈足底部澀胎,胎土呈灰白色,細膩堅實;器表及足心處施以青色瓷釉,釉質呈乳濁狀,且釉面佈滿細碎開片。造型規整,釉色恬淡,工藝精湛。

“張公巷窯” 是近年發現及認識的一處重要古代窯址。有學者認為“張公巷窯”極可能是五大名窯中的北宋“官窯”;也有學者認為“張公巷窯”是金代或元代創燒以仿造“汝窯”。目前發現的“張公巷窯”瓷器,數量稀少,大多經田野考古發掘獲得,多為殘器。本器的造型、釉色、釉質及工藝,均具備“張公巷窯”的典型特徵,是進行有關研究的重要實物參照。

“玉壺春瓶”,宋代又稱“膽瓶”,是當時備受推崇的“花器”。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張公巷窯天青釉碗

通高9。30釐米 口徑19。80釐米 足徑7。00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張公巷窯”燒造的天青釉碗,直口,圓弧腹,下承圈足。圈足底部澀胎,胎土呈灰白色,細膩堅實;器內外及足心處施以天青色瓷釉,晶瑩清透,玻璃質感較強,釉面佈滿細碎開片。本器造型規整,釉色恬淡自然,工藝精湛,是當時“張公巷窯”燒造的精品,存世甚罕。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南宋哥窯青釉水丞

通高7。00釐米 口徑2。60釐米

腹徑7。60釐米 足徑4。90釐米

這件南宋時期“哥窯”燒造的青釉水丞,直口,束頸較短,肩部下溜,腹部膨脹如球,渾圓飽滿,下承矮圈足。圈足底部無釉,上塗抹鐵鏽紅色汁,隱約可見灰白色胎土,細膩堅實,器通體及足心處施以灰青色瓷釉,厚潤流澤,釉面可見大小兩類開片,黑色、米色相間,此即古往今來愛瓷之人所謂“哥窯”之“百圾碎”“金絲鐵線”。造型雋巧玲瓏,盈手可握,簡約典雅,渾然天成。

“哥窯”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學術界據已有材料將“哥窯”大致分為三類:一為如故宮博物院及其他博物館所藏的傳世“哥窯”,也是目前人們對“哥窯”認識的主要依據;二是以浙江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器物為代表的仿“哥窯”;三為龍泉瓦窯路窯遺址出土的黑胎青瓷器,亦稱“龍泉哥窯”。凡此種種有關“哥窯”的疑惑,尚需學術界繼續深入研究。

目前所見傳世“哥窯”, 文房用器較為少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宮舊藏南宋哥窯灰青釉罐,體量與本品相當,釉色亦較相近,可資參考。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南宋哥窯米黃釉鼎式爐

通高14。50釐米 耳距13。30釐米 足高5。00釐米

這件南宋時期“哥窯”燒造的米黃釉鼎式爐,圓唇直口,上置雙立耳,微外撇,頸部微斂,腹部圓鼓,飾一週凸弦紋,圜底,留有五個露胎支釘痕,下承三柱足,足中空。足底無釉,胎骨呈灰褐色,質地堅硬;器內外滿施米黃色瓷釉,掛胎飽滿,溫潤流澤,釉面佈滿大、小兩種開片,黑色、黃色相間,縱橫交錯,是宋代“哥窯”燒造之精品。

本器造型仿自商周時期青銅鼎,《宣和博古圖錄》錄有一器,名“商素腹寶鼎”,與本器同型,且裝飾亦同。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商素腹寶鼎

本器為宋時文人“四般閒事”之“燒香”用具。宋代燃香之器,可分為封閉式與開敞式兩型,前者為“燻爐”,後者即如本器之“香爐”。“香爐”是“薰香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正如本器之鼎式爐,宋人在保留古器傳統造型基礎上,融入當時的審美風尚,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後世香爐的主要造型。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南宋哥窯青釉倭角盤

通高3。30釐米 口徑17。00釐米 足徑8。50釐米

這件南宋時期“哥窯”燒造的青釉倭角盤,盤型規整,方形敞口,四角轉折處,均作倭角處理,角沿向內翻卷,俯視宛如一葉蓮荷,弧壁淺腹,圈足。圈足底部澀胎,上塗抹鐵鏽紅色汁,隱約可見淺灰色胎土,細膩堅實,器通體及足心處施以灰青色瓷釉,厚潤流澤,釉面可見黑色開片,縱橫交織。

通檢目前所見海內外公私收藏的“哥窯”瓷器,以圓器居多,而方器罕有,正如清乾隆御製詩文所云:“陶器如立身,圓易方難”。在“哥窯”盤類器物中,多見葵口或圓形,本器形制新穎,匠心獨具,是目前所知“哥窯”燒造之“孤品”。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定窯白釉摩羯形枕

通高15。50釐米 枕面長19。50釐米 枕面寬16。00釐米

底座長14。50釐米 底座寬10。03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定窯”燒造的白釉“摩羯”形枕,整器由枕面、枕身與枕座三部分組成:枕面為一荷葉造型,上刻劃葉脈,前後邊緣下垂作馬鞍狀;枕身圓雕一對追逐嬉戲、首尾相銜的“摩羯”,龍首魚身,歧角高聳,圓目怒睜,鱗甲疊次,團身纏繞,利爪翻飛,生動傳神;枕座為“須彌座”式樣,長方體,上下出澀、中為束腰。器胎體白淨,緻密堅實;通體施白色瓷釉,白中閃黃,光潔潤亮,細膩柔和,器表可見瓷釉流淌之“淚痕”。造型構思精妙,靈動脫俗。

“摩羯”,原為古代印度傳說中之神物,南北朝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並與華夏文化傳統中的“龍”相融,成為中古時期極為流行的裝飾紋樣之一。隋唐時期,具有“龍首魚身”特徵的“摩羯”紋樣出現於金銀器上;進入宋代,瓷器上也常以“摩羯”作為主題紋樣,並以水波、荷葉等為輔助裝飾。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定窯白釉蓮瓣紋龍首淨瓶

通高19。00釐米 口徑4。30釐米

腹徑14。80釐米 足徑8。50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定窯”燒造的白釉蓮瓣紋龍首淨瓶,直口,頸部細長若管,中部凸出如圓盤,上下各飾兩週凹弦紋;肩部圓弧,飾三重淺浮雕式覆蓮紋,一側置龍首短流,龍首高昂,怒目圓睜,闊口開張,神態生動;腹部飾四重淺浮雕式仰蓮紋,刀法簡練,線條勁健,腹下部漸收為圈足。器胎體土質細膩,潔白堅硬;通體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黃。造型規整有度,莊靜挺拔,釉色純淨,應為北宋時期寺院或信徒供養的定燒用器,罕見異常。

“淨瓶”,源於古代印度,梵語音譯為“軍持”,是佛教僧侶“十八物”之一,遊方時可隨身攜帶用以貯水或淨手,佛教中眾多菩薩及諸天亦持淨瓶。據北宋釋道誠《釋氏要覽》所記“淨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淨手”,唐宋時期,淨瓶亦用以貯水或淨手;這一時期,瓷質淨瓶最為流行,寺院及信徒也定製精美的淨瓶作為佛前供奉器具,以修功德。

自北朝以降,定州曲陽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佛教造像製造業中心,造像業的昌盛,也帶動了其他衍生品——供養器生產的繁榮。與本器同型其他淨瓶,多為佛塔地宮出土。如河北定州靜志寺與淨眾院兩座塔基出土160餘件北宋早期“定窯”器皿,多為官員、僧侶及信徒供養用器,其中有多件白釉龍首淨瓶造型、釉色、裝飾均與本器相似。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定窯白釉刻花蓮紋龍首淨瓶

定州博物館藏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定窯白釉弦紋三足樽

通高14釐米 口徑17。5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定窯”燒造的白釉弦紋三足樽,樽體直口,呈圓筒狀,上下略收,口底相若,底部較為平整,腹下部承以三蹄足;器外壁分段裝飾三組凸弦紋:口沿下部兩道,腹中部三道,腹下部一道,線條規整,流暢勻等。器口沿處胎體顯露,胎土白淨,細膩堅實;器內外滿施白色瓷釉,白中泛黃。本器造型典雅莊重,釉色瑩潤清淨,裝飾簡約。

本器造型,作為酒器,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盛行於漢代,其材質有銅、漆木及陶瓷等多種。宋代御用瓷器中不乏仿燒古代青銅造型之器,如鼎、簋、壺及樽等。

清乾隆時期,梁詩正等人奉敕纂修《寧壽古鑑》冊中錄有“漢獸耳奩”一器,與本器同型。本器摒省鋪首,僅以弦紋為飾,凸顯宋人崇尚的極簡風尚,仿古而不泥古。本器是宋瓷中的經典器型,“定窯”之外,“汝窯”“南宋官窯”及“龍泉窯”也有燒造相似器型。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漢獸耳奩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定窯白釉鏤雕花卉紋燻爐

通高15。30釐米 蓋徑12。30釐米

器身口徑11。00釐米 足徑10。04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定窯”燒造的白釉鏤雕花卉紋燻爐,整器由器蓋與器身二部分組成,以子母口相合:器蓋作半球狀,鏤雕花卉,花團錦簇,競相綻放,爐身直口圓弧腹,與器蓋相扣組成一完整球體;下接高束腰圈足,底沿外撇,呈喇叭狀,圈足中部對稱裝飾兩組“十”字鏤空。爐內澀胎,胎體細膩潔白,緻密堅實;器表通體、器蓋內及足內施白色瓷釉,釉色瑩潤,白中泛黃,是北宋時期“定窯”燒造之精品。

本器亦即“四般閒事”之“燒香”用具。溯源此類燻爐,其造型應脫胎於漢代“博山爐”,並綜合歷代其他燻爐造型元素;且以宋人審美風尚,省去前代的繁縟裝飾,僅以鏤雕花卉紋集中於器蓋之上,以作燃香出煙之用;這種上虛下實的設計理念,既符合器物功用,又兼具靈秀與穩固,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鈞窯天藍釉紫彩梅瓶

通高35。20釐米 口徑5。30釐米

腹徑17。80釐米 足徑10。04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鈞窯”燒造的天藍釉紫彩梅瓶,小口,圓唇外翻,短頸豐肩,腹部倏然膨大,下漸內收,至於脛部,微外撇形成圈足。造型挺拔頎長,且重心位於肩、腹交界,更顯亭亭玉立。圈足澀胎,胎土呈米黃色,細膩堅硬;器表及足心處施以天藍色瓷釉,並有多塊大小不一、邊界不規則的“紫彩”花斑散佈,與天藍色瓷釉間雜交融。本器造型挺拔秀麗,釉色溫潤、古雅,“紫彩”花斑與天藍色瓷釉交相互映,最具“鈞窯”特質。

“梅瓶”,又稱“經瓶”,是北宋時期創燒的一種瓶式,是為酒器,為宋元以降最為重要的瓷器器型之一。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鈞窯天藍釉紫彩折沿盤

通高2。60釐米 口徑17。90釐米 足徑11。50釐米

這件北宋時期“鈞窯”燒造的天藍釉紫彩折沿盤,器圓敞口折沿,弧腹較矮,平底,圈足。器胎體呈灰白色,細膩堅實;器內外及足心處施以天藍色瓷釉,並有多塊大小不一、邊界不規則的“紫彩”花斑散佈,與天藍色瓷釉間雜交融。造型規整,工藝精湛。

“鈞窯”燒造規模較小,成品數量不多,且一直為內府獨佔,因而流傳存世的鈞瓷堪稱鳳毛麟角,而間雜“紫彩”花斑的佳品更屬珍稀。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北宋鈞窯紫紅彩折沿洗,是北宋晚期“鈞窯”燒造之精品,與本器器型及尺寸相近,其燒造亦是採用三釘“支燒”,可作為本器鑑賞之重要參照。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鈞窯紫紅彩折沿洗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版圖230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北宋鈞窯天青釉紅彩玉壺春瓶

通高29。30釐米 口徑4。70釐米

腹徑14。00釐米 足徑6。50釐米

這件北宋末期“鈞窯”燒製的天青釉紅彩玉壺春瓶,瓶口微外侈,下引頸部略收細長,順勢外展成肩部,腹部膨大,狀如水滴垂落,靈動異常,圈足低矮,內收;整器修長挺勁,口、頸、腹及足各部位過渡自然,線條流暢,比例和諧。器胎體呈褐色,純淨緻密,細膩堅硬;器表及足心處施以天青色瓷釉,中泛淡淡灰調,並有大小不一、邊界不規則的“紅彩”花斑散佈,與天青色瓷釉間雜交融,圈足底部刮釉,露胎處施有一層較薄的棕褐色護胎釉。造型靈動脫俗,釉色溫潤、古雅。

“花器”是“鈞窯”最富時代特色的產品,本器“玉壺春”即是宋時備受讚賞的“花器”;其造型始見於南北朝時期,唐代演變為寺院使用的“淨水瓶”,至北宋時期定型,或被稱作“膽瓶”。金元時期,“玉壺春”的使用功能發生重大變化;從考古出土觀察,“玉壺春”已作為當時斟酒器,因其造型優美,甚為流行。

本次展覽在展現中國瓷器輝煌藝術成就的同時,運用當代策展理念,將其所蘊含的“格物致知”“道法自然”等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與精神的核心提煉並展示,憑藉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美的界定和感應,讓傳承千年的思想觀念與文化基因透過美術館的策展語言得以呈現,將中國藝術、中國與世界相關聯的藝術現象進行闡述。

德基美術館簡介

德基美術館立足於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與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南京,致力於建設跨越文化與時代邊界的綜合性藝術機構和文化平臺。美術館從全球視野、當代語境、在地性文化表達出發,以開放和創新的方式,向觀眾呈現其豐富、多元的研究與展覽體系,涵蓋了中國古代和東西方現當代,以及以南京2500年建城史為脈絡的“金陵”主題。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

“50 絕美—御宋”五大名窯珍品展

展期:2021年10月29日- 2022年2月20日

地點:南京市玄武區中山路18號德基廣場二期8F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

展期:2021年10月29日 - 2022年10月28日

地點:南京市玄武區中山路18號德基廣場二期8F

特別展出專案“奈良美智:綠屋|橘屋”

開幕:2021年10月29日

地點:南京市玄武區中山路18號德基廣場二期8F

五大名窯齊聚南京,再現千年前的宋人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