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魯國是周天子立國初期的最早封國之一,它的最初國君應當是周公旦,但是,周公沒有就任,故,第一任國君是他的兒子伯禽。處於黃河下游的魯國和在黃河中上游的周王室是這樣的親近,在執行周禮方面,也十分講究,保留的周文化最多。《春秋》是它們寫出來的,最早的思想文化聖人也是在這裡出現的。今天說魯侯爵銘文內容,其書法風格與西周王室的風格(如兮甲盤)極其接近。不過,它仍然有地方特色,短短十個字,釋讀卻存在一定困難。見下圖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這是友人發來的圖片,其銘文有楷體註釋。文曰“魯侯作爵鬯(①),用尊(②)盟”。除去“鬯”後①字外,今天主要探討第二個字。先把郭先生的說來,我從友人那裡看到,郭老認為它是“臨盟”。依照在下愚見,它不是“臨”,臨字在金文裡不算少見,著名的《大盂鼎》就有它,見圖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臨金文,繁體楷書,由“臣+人+品”構成,古今無異。

②處是由(自+三水+木oo)構成。和“臨”比較,無一處相同,區別甚大。它到底是什麼?查集大成者《金文編》,無記載。餘一時陷入困境。尤其是那個像“束”的字(木+o+o)是什麼?餘忽然想起在《金文小品集》裡就有它。見圖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帶長柄的戟。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此圖,文字從青銅兵器“戟”上拓印下來,依據“名實相符”的原則,它應該就是“戟”(卓+戈)。其內容是“戟,父甲”。金文戟,也不見於《金文編》。和今天的楷書風牛馬不相及。不過它仍然有跡可循。

原來《周禮,天官,掌舍》雲“為壇()棘門”鄭思農注“棘門,以戟為門”《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孫閼與穎考叔爭車,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這裡的棘與後世的“戟”同音通假。棘,是酸棗樹,有刺,果實較多,比紅棗小些,可入藥。字形是“木+o+o”,oo是它的累累果實。並非是“束”。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

戟,能鉤能刺,就是仿照棘而來。戟和棘問題解決了,魯爵銘文,在下以為,那個字(自+水+棘)和“歃”(幹+臼+欠)(小篆非是千字)有關。“自”古文字就是“鼻”,鼻口相連,說鼻也就是說口。古人歃血為盟,就是殺牲飲血,對神發誓以表誠意,用戟護身。不少是用於兩國或多國之間的盟誓。《國語,晉語》“楚人固請先歃”。又《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也指喝,飲水。吳隱之《酌貪泉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結合魯侯爵文,所作之飲器,都含有這些意思。

既然歃和鼻有關,如果直接找到帶“鼻”字的異體字“歃”,則更有說服力。請看《康熙字典》有個歃的或體(不被看作正體)寫作(鼻+夾),是形聲字。金文魯侯爵的會意字“歃”,鼻口下面流著血水,還有“棘”作保護,這就是“歃血為盟”的情形吧!至於古文字裡還有不少和武器有關,(如帶戈字旁的,戈,有鉤無刺)不一一舉例。今天只能推斷到這裡,實屬臆斷,還請方家不吝教正。

字源新探:魯爵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