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徐悲鴻畫馬有幾大突出特點。

首先是強調骨骼,有骨有肉——沒有骨感的馬肯定不是徐悲鴻的真跡。徐悲鴻在法國求學時,經常去馬場寫生,對馬的解剖研究極深。他在早年寫給劉勃舒的信中曾寫道:“學畫最好以造化為師,故寫馬必以馬為師,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徐悲鴻畫的馬,在馬的軀幹和頭部都可以看到明顯的骨骼結構,馬腿的關節細節都刻畫得十分清晰到位。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徐悲鴻致劉勃舒信(講畫馬)

唐代韓幹和北宋李公麟都是畫馬名家,但在骨骼的描繪上遠遠無法與徐悲鴻相比,將解剖運用到畫馬上是徐悲鴻的一大創造。

其次,徐悲鴻畫馬追求明暗和體積感,強調焦點透視和高光處理。為了表現馬的肌肉,徐悲鴻將西畫的光影畫法應用到畫馬上,馬的臀部和背部常留有大面積的白,透過明暗來表現馬的雄健肌肉,體積感十足,馬腿和馬頭也都有高光留白處理。

第三,徐悲鴻畫馬講究透視,此前歷史上畫馬平面的較多,從左到右,而徐悲鴻畫馬各種角度都有,常有背身馬,馬頭向裡,馬臀在後,背向觀者,這就需要畫出透視的效果,他的《哀鳴思戰鬥》正是這樣的構圖。他畫的奔馬,感覺要從畫裡向畫外奔出,這樣的畫法,歷史上更是少見。

徐悲鴻畫馬也經歷過幾個轉變。

1919年畫的《三馬圖》,雖然有西畫的影子,但畢竟還未受過西畫的正規訓練,尚顯幼稚。在赴歐留學後,透過在法國馬場的大量寫生,徐悲鴻苦心鑽研馬的解剖骨骼,對馬的結構有了深刻認識,從此畫馬發生鉅變。

他在20世紀30年代畫的馬,如《獨立》,已經初具寫意畫風,但光影表現還不太突出,馬鬃和馬尾的用筆還不灑脫。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獨立》 1932年

在1938年以後,他的大寫意畫馬才真正成功,如1938年的《無題》,筆勢飛動。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無題》 1938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1939年新加坡期間畫的《霜葉識秋高》,有嘶鳴之相。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霜葉識秋高》 1939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畫的馬,許多是有深刻立意的,在抗戰時期具有催人奮發,激勵國人戰鬥的用心。1941年的《奔馬圖》,款書:“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長沙會戰,憂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結果也,企予望之,悲鴻時客檳城。”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奔馬圖》 1941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此時畫家正在馬來西亞義賣,畫《奔馬圖》,期盼國人英勇殺敵、抗戰勝利。

1942年畫的《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更具有一種向死而生、永不屈服的色彩。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 1942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畫馬姿態繁多,常見的有奔馬、立馬、回頭馬、飲水馬,《回頭馬》就刻畫了一匹悠閒的回頭馬。

徐悲鴻畫馬有什麼講究?看完就懂了

▌《回頭馬》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本文節選自2021年8期《收藏》雜誌《徐悲鴻:美術改良與救亡的旗手》一文,更多內容,請關注當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