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一個“斬妖除魔”的日子

重九之日,九九相疊,思念亦重重。

登高遠望,與菊花共一場大醉,可有故鄉入夢來?

夢裡不知愁滋味,卻看黃花舞重陽。

且惜今日,醉眼醒來,能有故人立身旁!

重陽——一個“斬妖除魔”的日子

庚子年重陽

重陽,是中國傳統節日。只因其是每年九月初九,而九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數相重,故名重陽。又因其日月皆為九,所以也叫做重九節。

重陽節的歷史淵源比較久遠,起源於上古,在西漢普及,最終在唐代達到鼎盛。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定型的重要時期,關於重陽祭祖的主體習俗傳承千年,時至今日仍然風行。

也因此,重陽與除夕、清明、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祀節日。

關於重陽的起源,有這麼一個神話故事:

相傳東漢時期,豫州汝南縣境內有一條河,名曰汝河。此河裡有一瘟魔,每年九月初九都會出來禍害鄉鄰,所到之處,瘟疫蔓延,遍地屍殍。

在汝南縣內有一少年,名叫桓景,小時候常聽父母說起這個瘟魔,卻一直沒有見到過。終於有一年的九月初九,瘟魔再次出現。那一年整個汝南縣哀嚎連天,桓景的父母也都因瘟魔雙雙離世。

桓景內心悲痛,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位神仙,名為費長房。桓景就下定決心要去尋仙學藝,斬妖除魔,為鄉親們斬殺瘟魔,以慰父母在天之靈。

歷經千辛萬苦,桓景終於尋到了費長房的仙府,二話不說,便跪地磕頭,砰砰有聲,懇求費長房傳授其斬妖除魔之術。

費長房憐其誠心,便傳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教其日夜苦練。桓景痛定思痛,以後每日便以天地為席,日月為被,不分晝夜的練了起來。

日日夜夜轉瞬即過,轉眼便過了一年。

這天桓景正在刻苦練劍,師父費長房來到身前,吩咐他又是一年九月初九,瘟魔即將再次出現,命他帶著降妖青龍劍前去除魔。臨走之際又給他一包茱萸葉,一壺菊花酒,囑咐他將鄉親們帶至高處避禍,並每人分一片茱萸葉,喝一口菊花酒。說罷便喚來一隻仙鶴,讓桓景駕鶴而歸。

桓景雄心勃勃回到鄉里,按照師父囑咐將茱萸葉和菊花酒分與眾鄉親,並將他們帶到了高處。自己則穩坐家中,靜待瘟魔到來。

一切妥當之後,不一會,便聽汝河之中狂風怒濤分捲開來,瘟魔從河水中踏浪而出,到得村裡,卻見村裡空無一人。遙遙望去,山頭上人頭攢動,便徑直往山頭而去。

哪知此魔才竄到山腳,便聞酒氣刺鼻,茱萸侵肺,再不敢上前,只得又迴轉村中。原來,茱萸葉、菊花酒乃是瘟魔忌憚之物。待得瘟魔回到村中,卻見一少年持劍端坐,便怒吼一聲撕咬上去。

桓景不敢怠慢,提劍便刺,將一年所學盡數施展。幾個回合下來,瘟魔招架不住,拔腿欲跑。桓景哪裡肯讓他逃走,凝氣於劍,對著瘟魔只一甩手,就見降妖青龍劍帶著劍氣脫手飛出,自瘟魔後背而入,貫穿前胸而出。

瘟魔一聲哀嚎,化作一股青煙消散無形。

至此,汝河兩岸百姓才得以回到正常的生活,再不用擔心瘟魔到來。

而後,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避禍便成為九月初九的風俗,以此紀念桓景斬殺瘟魔之功。經過漫長歲月,人口相傳,這些風俗便流傳開來,成為了我們今日重陽的主要民俗。

重陽——一個“斬妖除魔”的日子

此傳說演化自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其書中原篇為:汝南桓景從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也。”

這本書是一本志怪雜談之書,書中關於重陽的故事經過人口相傳,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聽到的樣子。雖然有所出入,但是故事的本意未變,皆是闡述重陽的習俗如何而來,入眼則罷,不可當真。

在咱們四川,重陽當日除了登高賞菊之外,還會將糯米做成酒釀,謂之醪糟也。

關於重陽的故事咱就講到這,不知今天大家有沒有喝到醪糟呢?

關注我,讓么姐做一碗正宗的四川醪糟給你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