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憶舊——紅燈籠.黃燈籠(錄舊作)

重陽憶舊——紅燈籠.黃燈籠(錄舊作)

紅燈籠,黃燈籠

“打燈籠,照母舅,母舅在前我在後……”這是兒歌,在我的記憶裡,沒有其它的兒歌比這支兒歌更感親切了,我甚至覺得,我們就是唱著這支兒歌長大的。直到現在,家鄉還流傳這樣的說法:要吃就到丈人(岳父)家,要耍就到姐姐家,遇到委屈就到舅舅家……這個意思是說,在所有的親戚中,只有母舅最親,最明,最能主持公道且具有權威性,他總是在外甥受到委屈或遇到什麼麻煩時挺身而出,為下人排憂解難。因此,這燈籠就和母舅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了。“打燈籠,照母舅……”一邊咬字不清的念,一邊嘴不停地嚼著母舅送來的炒米糖,咯嘣咯嘣的響,那才開心呢!許多年以後,我才明白甥舅的感情是維繫在燈籠上的。

重陽憶舊——紅燈籠.黃燈籠(錄舊作)

從燈籠裡發出的燭光是溫柔祥和的,如果你看到家家戶戶都掛上燈籠,那就意味著過年了。記得那年正月初三,父親邀請母舅吃年酒,直吃到深夜八九點鐘。母舅告辭時,父親照例要我打燈籠送送。當時家中有紅黃兩色燈籠,我自認為黃燈籠光線要亮些,就拿了一隻黃燈籠送舅父。許是舅父酒眼昏花,當下沒有發現這一“錯處”,直到進了自家大門後,才發現我用的是黃燈籠,不由斥責:“新年新歲的,也不曉得用個紅燈籠送人……”說著,硬是把我的黃燈籠留下,要舅母重新點燃自家的紅燈籠給我,還一本正經地說:“黃的走,紅的來,一年四季紅到頭……”

又是一年春節,父親同祖父商量把我“接”到船上去過,說我也這麼大了,也要到外面見見世面。其實,我就想著要到船上去呢,這正合我意。三十那天,少不了又要扎燈籠,船艙裡也要張燈結綵以增加節日氣氛。可是,紅紙都寫對聯用了,只剩下黃紙,再上街去買吧天又黑了。無法可想,父親只好用黃紙糊燈籠。我想著舅父的“忠告”執意不許可。正相持不下時,母親出來解圍了,她說可以用“洋紅”染一染,黃燈籠就變成紅燈籠了。她說的“洋紅”其實就是一種紅色染料,是姐姐出嫁那年染紅雞蛋剩下的,不料此時還派上了用場。遺憾的是塗了光油的黃燈籠“紙”,染料對它的附著力就大大削弱了,出現紅一塊黃一塊,不紅不黃晦色的又一塊,成了花燈籠。我哭笑不得,噘著嘴生悶氣。父親卻哄著說:“這才好看呢,是花燈籠,放在戲臺都管事……”

現在想想,父親還真有先見之明呢,那歌舞廳裡旋轉著的七彩燈,不就是花燈籠的後裔嗎?!

重陽憶舊——紅燈籠.黃燈籠(錄舊作)

瑩火燈,取青色鴨蛋殼一至三枚,將瑩火蟲放入蛋殼,是夏夜裡最美的燈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