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現代帽子最重要的功能是裝飾與實用,而古代的“冠冕”(或冠帽)卻包含著特別的象徵意義,現代的帽子,只是古人冠式中最平常的一類,

在中國古代,僅從一個人戴用的“冠”就可以解讀出他的身份、等級、地位、財富、甚至年齡。

“冠冕”(或冠帽)從古到今都屬於服飾的一部分,它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處身於華夏衣冠五千年的大歷史背景之下,歷朝歷代都有其獨特的冠服制度,攀上了中國文化另一座高峰的宋朝自然也不例外。

宋代冠中的“禮”文化

一個時代的藝術實證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現象。從黃帝“垂衣而治天下”的傳說到漢代冠服制的完整出現,

冠冕的重要意義之一就是“禮”文化的表達,特別是在“程朱理學”大放其輝的宋代。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宋代冠服反對奢靡華麗,由唐代的富貴繁華,驟變為宋代的清雅瀟灑,簡約質樸,別具風度。宋代冠冕中的“禮”文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彰顯了等級制度,其次是體現各種人生禮儀和交往禮儀。

中國在從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奴隸制夏朝的建立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長達四千多年,一直實行王權政制,始終宣揚“君權神授”,等級森嚴,不得逾越。

歷朝紛紛制定相應的典章禮制來維護他的等級要求。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其中,服飾是最方便區分等級、身份的標誌,更是有嚴格的相關服飾制度要求。

宋朝統治者制定了一整套衣冠車馬等級制度,冠冕赫然成為一種無聲辨等級、別貴賤的語言。

荀子的《禮論》篇對“禮”的辨析深刻透晰,將該理論來研究宋代冠冕所體現的“禮”文化,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展開,

冠冕所體現的“禮”之中“別”的功能就是君、臣、民的等級差別,而其代表的“禮”之中“養”的作用就是各種人生禮儀和交往禮儀。

“加冠”儀式是提醒青年男子向童年時代告別,以後要擔負起一個成年人的責任,言談舉止也要遵循社會的種種規範、保持威儀、培養美德,同時,周圍人也開始把他當作一個成年人來看待,對其表示祝賀、尊重和勉勵。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即經過後天的倫理道德修養,造就人的情操,使人從善,實現人格之美。

另外,宋代從上至下,不分階層都戴“幞頭”的風尚,與宋代“崇文抑武” 的政治策略 、程朱理學的興盛是有關聯的,在這種社會氛圍之下,出現了“平民儒化”現象,表現在冠服方面,就是“夫子”“讀書人”無意之間的冠服引領了時尚潮流。

宋代冠中的民俗元素

服飾民俗作為日常民俗文化中最為活躍的部分,

是一定地區、民族、時間的表徵,寄託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消費、審美。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冠服”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中可以看出特定時代的文化傳統、道德倫理、價值觀念、風俗信仰等,透過服飾重要構成的“首服”可以看到當時的民俗民風。

首先,宋代有婦女外出戴“蓋頭”,遮住頭額的習俗,功能是用來以蔽塵遮陽

,這種面巾披肩形的“蓋頭”是從唐代婦女流行的“帷帽”演變而來。

這種“蓋頭”是一種披巾,不限於紅色,有遮風擋陽的實用功能,還有增加女子儀容風度的審美效果。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其次,宋代有在“冠”上“簪花”的習俗,且這種習俗不限於女性,男子也有“簪花”俗。

宋代宮廷重視簪花,影響波及民間,蔚然成風。許多重大的朝會慶典,帝王壽誕等,皇帝及文武百官都在冠帽上飾以花朵。

最後,宋代的史料中還記載了嶺南人因生活在烏紗不易得的南方,而戴白巾的習慣;陸游的《入蜀記》中有黔南婦人“以青斑布為首”風俗的記錄。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這些民俗生動地再現了宋代各類人群的種種社會動態和宋代的民間生活,使後人得以瞭解宋代社會的生活風貌。

宋代冠的中的信仰觀念

宋代“冠服”繼承和發展了唐代冠服的特色,但其遠離了唐代的色澤豔麗,以嚴謹含蓄、簡約的造型取勝,與傳統融合得更好、更自然。

其中,

宋代“冠冕堂皇” 不僅具有實用、裝飾的價值,還被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是宋代信仰、崇拜等文化蘊含的聚合體。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一) 命理信仰和天帝信仰

中華民族傳統的天帝信仰起源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領袖“三天子”——堯、舜、禹。

周武王巡行至那個邦國,天帝愛他跟兒子一樣,實在保佑我宗周。這段詩透露出,

當時周王就已有天子的觀念,即將自己看作為天帝的兒子。

天帝像父親一樣愛護、保佑天子,天子是天帝與人間相通的中介,是天帝在人間的代言人,是天帝意志的執行者;所以只有天子才能郊祀祭天。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其後,歷代封建君王都稱自己為“天子”,統率所有臣民,“君權神授”,人君“天子”受命於天,地位凌駕於眾人之上。

皇帝的冠服必然要體現出唯我獨尊、高貴的至高至上身份,規定某些樣式、紋飾、用料、色彩為帝王專用,不與臣民雷同,且品類、形制繁褥,裝飾端嚴華美,

這種現象的原因不乏封建統治意識,更是命理信仰和天帝信仰直觀呈現。

如宋代皇帝在祭天帝、宗廟、受冊、上尊號、元旦受朝賀、冊封皇太子時著袞冕服,戴冕板用有龍鱗花紋的錦裝飾其表,冠上點綴的裝飾玉呈北斗七星的紋樣,

加紫雲白鶴錦裡的冕冠(天平冠),北斗七星紋是天文化的其中一種代表,帝冕上加“北斗七星”突出的就是天帝信仰,意為替天行治,“七星 ”又對應“七政”。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另外,宋代皇帝在大祭祀、致齋、冬至節、五月朔望著大朝服,戴廿四兩通天冠,冠前加飾一片名為“金博山”的黃金飾物,仿照博山樣式,形如山嶽,希望與天有所聯絡。

退朝後著燕居服飾時戴小冠(小冠形分全發小冠與束髮小冠兩種,又稱小通天冠);宋代皇帝御駕

親征、乘馬閱兵大典進著戎裝戴金龍紋飾盔,穿金甲,金龍戰袍,龍紋象徵著人君至尊,坐鎮江山;這些不同場合的冠服都是對“皇宮受命天地”、君主“天命所歸”的彰顯。

(二) 觀物比德

“觀物比德”取與《周易》的“觀物取象”,所謂的“比德”,就是將以自然的景物的某些特性用來比喻、象徵成某些人的道德情操。

宋代冠帽,代表著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禮儀,民俗,和信仰

觀物比德的方式幾乎是儒家倫理文化的一種話語習慣,

於某一特定自然物與君子人格的特徵之間形成固定的對應關係的自然審美”,“比德”觀念深入人心。

儒家典籍中的自然材料,無不以“觀物比德”的象徵體現出除了“天命信仰”和“比德觀”,宋代冠帽藝術還有其它的內涵。

如宋人初婚迎娶當天,新娘戴“花冠子”、以“蓋頭”蒙面,新郎滿戴“花勝”(束巾冠環二環交疊,製成花勝,取名“二勝環”,諧音“二聖還”,意為魘除不祥),以避兇尚祥。

宋代流行的一些小冠和花冠,受道教信仰“九巾三冠”的影響等,表現出宋代冠帽的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