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經》

釋義

一件事情做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功成、名遂”是要進入非常道範疇,“身退”是指從非常道範疇退回到常道範疇。另外,老子認為,把適可而止、恰到好處的觀念引申到社會生活的範圍也同樣是適用的。

一個人在成功的巔峰,往往自滿自負;一個人在擁有巨大財富的時候,往往難以割捨。因為他會想到在取得成功、取得財富道路上的千般辛苦、萬般艱難。於是一旦擁有,就總想要永遠擁有。為了給自己的艱辛索取回報,不少成功者總是創造各種機會炫耀自己,不少富豪總是一擲千金,極盡享樂之能事。而那些沒有成功的人,則渴望成功,其實說到底就是渴望成功帶來的功名利祿,帶來的享受與顯赫。

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所謂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智慧。“功成身退”的思想,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其糟粕之處。事實上,這裡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他服侍越主勾踐,身經勞苦,嘔心瀝血。越國被吳國打敗時,范蠡隨越王勾踐赴吳為人質三年。回越後,他與勾踐周密地謀劃了二十多年,終於滅了吳國,血洗了會籍的恥辱。後來越國的軍隊又向北渡過了淮水,逼近齊、晉等國,進而向中原各國發號施令,勾踐做了霸王,范蠡號稱上將軍。得勝返回越國以後,范蠡認為自己名氣大了,是難以久留的。況且他深知勾踐的為人,只可以共患難,很難同處安樂。於是他就向勾踐寫了一封辭職信,然後帶著他的珠玉,飄洋過海,轉到了齊國,改名換姓,在海邊以耕種為生,父子合力整治家業。在齊國住了沒多久,他就積聚了數十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有才能,請他做相國。範鑫喟然浩嘆道“住在家裡就能積聚千金,出去做官就能位至相國,這是一個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長久地接受尊貴的名號,是不吉利的。”於是他送還相印,又悄悄離開齊國到定陶住了下來。在定陶,他重新節制自己的需求,自稱為陶朱公。父與子親自耕種畜牧,囤積儲存。沒過多久,又積累了上億財產。天下人都稱他陶朱公。

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識時務的人。他們知道何時保全自己,何時成就別人,能以儒雅之風度來笑對人生。這帶來的不僅是精神上的解脫,更是一種名節的保全,甚至是生命之策。它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

感悟

成功的時候要懂得反思,不要一味前進,而是要後退,停下來想一想、歇一歇。只有停下來,後退幾步,才能走得更遠。在老子看來只有後退才能積蓄力量,獲得更大成功。這種成功不一定就是物質財富上的增多,而是一種心靈放鬆之後的自由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