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尚一網記者 徐志雄 文/圖

“清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公正廉明、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都是百姓們敬仰傳頌的典範。

根據常德地方史志記載,在常德歷史上,也有不少廉潔奉公、執政為民的好官員:如宋代奉法愛民的知府趙善佐、勤政為民的府官劉願;明代不貪一錢的知府朱縉、“皆不私一錢”的府推官程景頤等,都深受百姓的崇敬與愛戴。而常德博物館陳列展覽中,在二展廳一隅複製陳列的一座長3。88米、寬1。8米、高2。12米的小型單室磚墓,墓主人高戎,就是一名距今近2000年的東漢初期的清廉官員代表。

「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常德博物館文物專家龍朝彬介紹常德博物館複製陳列的東漢高戎墓。

根據講解員介紹,高戎墓是常德博物館於2017年7月在常德城區南坪漢墓區域發掘的。而博物館的展覽將這位東漢官員為官數十年的人生檔案完整呈現到了觀眾面前。高戎清正廉潔的形象從他的墓葬及隨葬品中亦清晰可見。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常德博物館文物專家龍朝彬,從高戎墓隨葬物品及發掘故事,解讀這位東漢縣級官員的宦海沉浮與清廉人生。

考古現場的驚喜

2017年5月25日,常德市城區南坪漢墓區域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由常德博物館牽頭組成的南坪漢墓聯合考古隊,正式進駐發掘工地。

「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高戎墓發掘現場。(圖片由常德博物館提供)

「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高戎墓外觀。(圖片由常德博物館提供)

“‘南坪漢墓群“在考古圈子的名頭非常大,早早就已登入入《中國文物地圖集》,此前,常德文物部門在此清理的多個墓葬群,還首次在長江中游地區確證了一種新的墓葬——西漢家族土墩墓,引起了國內廣泛轟動。”負責主持此次發掘工作的龍朝彬表示,常德歷史上還有許多謎團需要在這裡解決,應確保萬無一失。

可事與願違,數天後,壞訊息接踵而至:已初露頭的十餘座磚室墓全部被早期破壞和盜掘,無一倖免。

瞭解古墓結構的人都知道,磚室墓從漢代才開始流行。西漢晚期,人們仿生前所居房子形式在地下營建墓葬,使用各種花紋青磚建築單室或多室墓葬。至東漢時期,墓室更是結構複雜,不僅由墓道和帶券頂的甬道、主室、後室及耳室等組成,且富麗堂皇,陪葬品眾多,因而也常常成為盜墓者的光顧之地。加上南坪一帶歷代屬生產生活區域,質量上乘的磚室墓墓磚也成為貧困農民修建房屋、築填房基的免費建材,使漢墓倖存者寥寥。所以,考古界一向有“十座磚室墓九座空,一座不空像皇宮”一說。

時至7月初,20多座東漢磚室墓均在意料之中的被盜。但考古人員也驚喜地發現,發掘區西南角的D18三座磚室墓中,編號為D18M3的墓依然儲存完整。只不過,這座小型的單室磚墓,其規模和身份與周邊動輒長十餘米、寬七八米的墓葬沒法相比,與大家期待的“皇宮”似乎相距甚遠。

7月10日,恰好博物館舉辦中小學生夏令營活動,上百名學生共同見證了這座封閉了近兩千年的墓室被開啟。初次參觀考古現場的孩子們沒有見到想象中的金玉珠寶時,都多少有點失望。但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其間包含完整的原始資訊,就是今人和古人對話的殿堂,也是值得期待的“皇宮”。

墓主身份被確認

從內部結構和隨葬品來看,墓室規格級別不高,但卻出土了長度近1米的鐵劍及佩戴鐵劍的玉質劍璏,這表明墓主地位並不太低。

“第一枚白色的滑石印章送出墓室時,在場的所有人都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據龍朝彬回憶,當時現場只識讀出印章上的“孱陵”二字,苦思冥想之時,竟然接連發現了九枚印章。其中八枚滑石印、一枚銅印。

漢墓內出土印章很常見,但一座如此小的墓中隨葬九枚印章,這是常德乃至湖南全省已發掘數萬座古墓中的唯一,令人稱奇。

「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高戎墓出土的九枚印章。

銅印章被迅速送往湖南省考古所文物保護工作室進行除鏽清理,所有印章的銘文也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古文字專家張春龍的指導下釋讀出來。銅印章上銘文為:“高戎之信印”,乃墓主高戎個人私印。其餘八枚滑石印章體現了墓主生前的官職,分別為:孱陵左執奸、孱陵徒丞、猛陵丞印、遷陵丞印、鐔封長印、故且蘭長、沅陵長印、孱陵長印。

“這些都是官印,雖是明器,但在等級森嚴的帝制時期,除官員本人外,沒人敢用來陪葬。”按照龍朝彬的說法,墓主高戎生前先後在孱陵、猛陵、遷陵、鐔封、故且蘭、沅陵等六縣任職,分別做過左執奸、徒丞、縣丞、縣長四種官職,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東漢縣處級公務員。

從考古發掘材料推測,高戎從孱陵縣初級小吏,經歷廣西(猛陵縣丞)、雲南(鐔封縣長)、貴州(故且蘭長)及湖南的龍山(遷陵丞)、沅陵(沅陵長)等西南地區廣大地域,完成了向中心區域大縣的調動。而重新回到仕途的起點地,應是東漢朝廷對高戎最後獎賞和肯定。

漢代的廉政典型

考古界認定,高戎是目前國內在缺乏文獻資料佐證下,僅通過出土文物就能如此清晰的推證出其人生歷程的東漢第一人。

那麼,高戎作為漢代的廉政典型,這一說法又有何佐證呢?

史料記載,兩漢時期,喪葬奢靡之風盛行,在社會上形成“事死如生”觀念,即使生時儉養,死後也要隆葬,幾乎達到病態程度。與此同時,家族聚居形成的家族觀念愈發強大,仿生前所居房子形式在地下營建墓室,極盡鋪張,花費巨大。

高戎生前先後擔任兩個縣的縣丞(副縣長)和四個縣的縣長,僅葬於小小的單室磚墓中,雖精緻卻規模較小。唯一體現其身份的鐵劍也是按“漢制自天子至百官無不佩劍”的制式,墓內陪葬的銅帶鉤、銅環首刀及陶器和滑石器均為普通明器,極為常見。

按照《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六百石至三百石”。高戎在鐔封縣、故且蘭縣、沅陵縣、孱陵縣均為“長”,年秩祿應該為六百石至三百石,其每月可領月錢2000-3500錢、穀米12-21斛,即使不計算恩俸,每月基本可以領到的薪俸摺合白銀就在1斤以上。其墓內陪葬的2枚銀餅(分別重239。3克和244。3克),合漢代2斤,折算起來,與其兩個月薪俸基本相當,並不珍貴。由此可以推測,高戎墓的整個造價應該不會超過其任上一年的正常收入。

「文化視點」博物館裡的廉政典範

高戎墓陪葬的兩枚銀餅(前二)。

“這在重厚葬、事死如生的漢代已經是非常儉樸甚至可稱寒酸的,完全就是一名廉政官員的典範。”龍朝彬說。

正因為高戎墓修建低調而簡約,相較於相鄰高大雄偉的墓葬而毫不起眼,從而躲過歷代盜墓者的侵擾,得以最終完整儲存,讓我們有幸完整的解讀這位漢代官員的清廉人生,實為“公生明、廉生威”的最好詮釋。

【來源:尚一網_常德】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