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中的五種手法

比喻,比擬,用典,見景抒情,融情於景……這……這。。。。到底怎麼樣才能分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呢?

小夥伴們是不是在學習古詩詞鑑賞的道路上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了呢?

想要梳理清楚這些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古詩詞鑑賞的手法到底有什麼

詩詞的修辭手法

01

比喻

【1】定義:把一種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在古典詩歌中,“象”這個字很少出現,而是用“似”或者乾脆不用比喻詞。

【2】作用:化陌生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易於理解接受。

【3】分類:高中階段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析】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裡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2。“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並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3。“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後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

4。“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析】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

小貼士: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裡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5。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析】這首詩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02

比擬

【1】定義:把事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

【2】作用:賦予事物以人性,生動形象,增加了感染力

一.擬人: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欲斷魂。

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 聲。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上面的“相識、偷、恨、回首”都是人的思想、感情、動作或是部位。賦予事物以人性。所以說是擬人。

小貼士:分析時就要說詩人把人的什麼動作神態、思想感情賦予了物,把擬人的那個關鍵點說明白說清楚。

總結一下:(當遇到擬人時,應該是這樣的)詩人將人的動作|感情|思想賦予……(物),表現了(突出了)……的特點。

下面我們就舉兩個完整的例子來說明在古詩詞鑑賞中怎麼應用這些手法呢~

1。“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

【析】詩人將“相識、偷開、翻”一系列人的動作賦予“南風”,將其描寫成一個頑皮可愛的孩子,表現了久雨初晴後作者輕鬆閒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的親切喜愛之情。

2。“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析】詩人將擠擠挨挨的荷葉寫成是都滿含怨恨而倚靠著,一陣風來,被風吹起的荷葉是回頭背風而立的一個個滿含幽怨的人。深沉委婉地表達了自己雖有抱負卻受到排擠,出為外官,壯志難酬的痛苦之情。

小貼士:

1。擬人與比喻的問題

擬人是直接把物當作人來描寫,這樣如果是比作人的話,那就是比喻而不是擬人了。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大家可以把“猶似墜樓人”和“檻菊愁煙蘭泣露”比較一下,一個是像……的人,一個是直接讓物來“愁”來“哭”,區別還是很明顯的。當然,比喻還是有明顯的“似、如”這樣的比喻詞的,這也是區別的主要標誌。

2。擬人與動作詞

學了擬人,大家容易把所有動詞都認作是人的動作,其實很多動作並不是專門描寫人的,因此就有了一種擬人擴大化的問題。突出事物的動態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表現手法,不一定是擬人。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這裡的“去、回、放、吹、蘸”都是一般的動詞,並非人專有,當然有的還是很形象傳神,這恰恰也是我們分析的重點,這就是以後推送中介紹的煉字題。

二、擬物:

把人當物寫: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人群湧了上來。

把物當物寫: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擬物比較不常見,但是也要了解知道。

小技巧:擬人和擬物統稱為比擬,答題的時候不管是擬人或者擬物,只需答比擬即可

03

借代

【1】定義:用相關的事物代替另一個要表達的事物。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特徵代替人,專名代泛稱。

【2】作用:使語言簡練含蓄,突出特點。

【3】類別:

1。部分代整體:

孤帆一片日邊來。

(帆代指船)檣櫓灰飛煙滅。(檣櫓本是桅杆、船槳,代指戰船)

2。具體代抽象:

終歲不聞絲竹聲。

(絲指絃樂器,竹指管樂器,用具體的絲竹代指抽象的音樂)

3。特徵代本體:

路邊走來一群紅領巾。

(紅領巾代指少先隊員)

4。專名代泛稱: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杜康代指酒)

一般來說,借代就是為了強調某些特定事物區域性、特徵或者代表,從而使人或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有時還會寄託詩人相應的思想感情。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簪纓本是官帽上的裝飾代指高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衣冠代士大夫官員,冕旒是禮帽代指皇帝)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絲竹代樂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紅分別代葉、花)

含風鴨綠粼粼起,弄日鵝黃嫋嫋垂。

(鴨綠代湖水,鵝黃代柳枝)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亂紅代花)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黃代黃色的獵狗,蒼代蒼鷹)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粉黛代用脂粉和黛的妃嬪)

小貼士:借代和借喻的區別

借喻和借代都是隱去本體,只出現客體(喻體或借體)的辭格,因而容易混淆,很難將兩者區別開來。下面介紹簡便的辨析方法。

首先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裡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臺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爭。大家想想,旌旗和軍隊,烽煙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

04

誇張

【1】定義:對事物的形象、數量、性質、程度等等,進行誇大(也有縮小的,但以誇大為多)

【2】作用:強調特點,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

【3】分類:誇大縮小數字,性狀誇大或縮小,做不可能之事。

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山華嶽低。

(眼淚再多也不可能流到黃河裡使河水都溢位來。)

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

(一場雨再大,狂風陰雲的也不可能覆蓋整個東南地區的大江大湖。)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朝廷的處罰再嚴厲再急迫也不可能早晨呈上奏章,傍晚就下了命令貶謫。)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再高興也不可能一下子喝三百杯酒。)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才思再敏捷也不可能一下子作出上千首詩來。)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再想借酒澆愁,也不可能還沒有喝,酒就變成了淚。)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數字的誇大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性狀的誇張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做不可能的事

05

對偶

【1】定義: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

2。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芳樹”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作用:語言簡練,整齊對稱,意義集中含蓄音節整齊、富有結構美和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