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中華第一吻雕塑在哪裡

七夕又稱七巧節、乞巧節,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唐代林傑的一首《乞巧》寫出了七夕時節“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的節日喜悅,宋代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寫出了七夕情人的“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有人說古人的愛情都寫在詩詞裡,穿越千年,筆墨留香;有人說古人的愛情都藏在神話故事裡,梁祝化蝶是他們對於忠貞愛情的堅守。除此之外,古人的愛意在經過大浪淘沙後,還隨同歲月一起埋葬在那些古老文物中,至今訴說著古人的相思。以下這15件精選文物為你講述不同時代古人的愛情觀念,展現著昔日不曾忘記的誓言。

1。春秋子仲姜盤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晉國太師的千年眷戀

此盤高18釐米,口徑45釐米,重12。4千克,形體較大,器質厚重,圈足下置三隻立體爬行猛虎,老虎身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盤壁兩側設有一對寬厚的附耳高聳,其外側裝飾有云紋。盤的前後各攀有一條立體曲折角龍,盤內底鑄有浮雕的魚、龜、蛙等水生動物。此盤是香港太陽集團董事長葉肇夫先生捐獻,是晉國太師為他妻子仲姜所作的盤,穿過千年的時空將那一刻的深情眷戀展示在我們後人的面前。1997年葉肇夫捐贈,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盤風格質樸渾厚,紋飾精美,造型典雅,鑄工精良,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與裝飾水平,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煉簡要,是學術價值極高的史料,最特別的是盤內所有的動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轉動,是以前青銅器中絕無僅有的,是一件世所罕見的奇物,彌足珍貴,國寶級文物。

2。戰國彩繪聘禮行迎圖夾紵胎漆奩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先秦時期聘禮行迎的全景展現

此器高10。4釐米,直徑28釐米,畫面用土黃、桔紅、海藍、棕四色繪於漆奩之上,有人物26個,驂車(三馬駕車)、駢車(二馬駕車)各兩乘,大雁9只,狗2只,豬1頭,樹5棵,構成一幅聘禮行迎圖。畫面用樹木分隔為5段,又以犬為間隔,按其情節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賓士的車馬、冕冠垂纓的乘人、襦衣青幘的隨從及拜接者組成,表現的是一派聘問出行途中的景象。另一部分則由氣宇軒昂的褒衣博帶者與待發的駢車為主體,表現的是一幅主國出使迎賓的場面。1987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畫繪於漆奩蓋部的外壁,出土後與夾紵胎分離,因其生動及情節的連續性,而被稱為“連環畫”,畫中的驂車和胼車為研究戰國的馬車型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通景畫傑作,堪稱戰國漆畫中的瑰寶。

3。戰國鳳鳥形雙聯漆杯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楚國新婚夫婦的交杯酒

此杯通高9。2釐米,通長17。6釐米,相聯的兩杯為圓筒狀,竹壁木底,近杯底處用一根竹管將兩杯聯通,此類酒杯被稱為“合巹(jǐn)杯”。在兩杯的前方間隙中,嵌一木雕鳳鳥,昂首挺胸而立,口銜寶珠。在兩杯的後面間隙中,粘嵌木雕鳳尾,平伸而出。整個器體看上去就像是一隻鳳鳥揹負兩個大酒杯。杯下兩隻孔雀開屏狀小鳳鳥,與負杯鳳鳥的雙足共同構成全器的四足。杯內髹紅漆,杯外通體黑地,紅、黃彩繪,使用堆漆法表現立體效果。杯上彩繪二龍相蟠以及波浪紋、捲雲紋等。1987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市包山2號墓,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杯造型奇特,形態奇妙,雕刻細緻,用漆工藝精湛,彩繪藝術高超,整體造型巧奪天工,是先秦時期新婚夫婦行合巹之禮所用的酒杯即“交杯酒”用具,華美異常,寓爛漫與寫實於一體,是先秦漆木工藝的代表作,堪稱中國古代酒器中的奇珍。

4。西漢“長毋相忘”銀帶鉤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漢代鐵血諸侯的柔情蜜意

此帶鉤長3。7釐米、高1。8釐米,鉤體為龍首形,鉤身錯金,圖案為流暢的圓渦形雲氣紋。普通帶鉤都是整體結構,中間分不開,而這個帶鉤整器能夠沿著中線左右可以分開,分成大小相同的兩半,也可以利用內側鉚釘釦緊,合成一鉤。榫卯扣合,銀帶鉤的內側刻著銘文,凸面陽文、凹面陰文,銘文是一句兩千年前的定情誓言“長毋相忘”,字型為小篆。鉤鈕底部使用不同金屬鑄造出三個同心圓,寓意“永結同心”。這隻小巧精緻的銀帶鉤表面繪著鎏金的雲紋,曾繫於一位美麗女性的腰間,用來束緊腰帶。2011年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大雲山漢墓1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此帶鉤身形輕巧,造型精美,可能是江都王劉非送給他的妃子的定情信物,“長毋相忘”四字以動人的情話道盡了一生百轉千回的情思,傳遞了一個鐵血諸侯的柔情,為漢代帶鉤的上乘之作。

5。東漢秘戲圖石棺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中華第一吻

這件石棺由整塊紅砂石造成,長約2。4米,寬0。9米,四壁有三幅高浮雕刻畫面。其中石棺一側畫面上有四個大斗拱,中設一門,分隔為左右兩組圖案。畫面中間一位女子半掩著門;女子掩門右側的畫面,是端莊賢淑的西王母坐在帷幔之後;女子掩門左側的畫面,是一男一女盤腿對坐,男子右手輕撫女子的臉頰,女子纖腰長裙,栩栩如生,含情脈脈,似在親密接吻。根據《漢書 周仁》:“以事得幸、入臥內,於後室密戲(接吻)”。經國內專家學者多次多方考證,此圖為秘戲圖無疑。1969年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嚴道古城遺址出土,現藏於雅安市博物館。

此石棺上的接吻浮雕造型帶有儒家文化烙印,人物造型具有含蓄高雅、穩重端莊的儒家風格,表現的是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和崇敬,是浪漫雅安獨特魅力的充分體現,是目前為止國內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距今1700多年,故命名為“中華第一吻”。

6。東漢男女擁抱石像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天下第一吻

此石像高51。5釐米,寬43釐米,男女各一人。男子頭戴冠,右臂環女子肩,右手搭女子右乳。女子左手搭於男子左肩上。兩人並坐相擁,作接吻狀。此墓為夫妻合葬雙室墓,男女相擁接吻是墓主人夫妻生活的表現。這類被稱為“秘戲圖”的形象在山東畫像石與四川瀘州陶俑中屢有出現,是祈求夫妻恩愛、生死與共,還是祈求多子多孫、香火綿延,或者含有其他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這件石像在1941年出土在當時吸引了許多觀看者,引發了不小的轟動,由於前來觀看的人過多,還造成了周邊田地被嚴重踩踏損壞,引起了地主的不滿,後迫於壓力被切割下來,移運到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庫房儲存。1941年四川省眉州市彭山區砦子山550號墓出土,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石像畫面動感強烈,動作造型準確,人物造型粗樸、刀法粗獷,被考古學家取名“秘戲圖”,在漢代石刻中是罕見的,郭沫若為其取名“天下第一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7。東漢接吻陶俑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漢代女子大膽追求愛情的象徵

此陶俑高10釐米,紅陶質,採用模型鑄成。俑為2人,男左女右,並排而坐。男俑高帽長袖,頭部微微側偏,右手搭在女俑香肩上,左手撫摸著女俑秀美臉頰。女俑身著長袖長裙,挽髮髻於腦後,右手彎曲前胸;左手下垂膝蓋,頭左側含情脈脈地接受男俑的親吻。兩性親密是正常的生命延續途徑,漢代對此比較寬容,並不忌諱兩性,一直到了南宋程朱理學的推崇存天理、滅人慾,才認為這事有傷風化。1987年出土於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城郊鍛造廠,現藏於合江縣文物局。

此陶俑雕刻古拙,畫面動感強烈,是漢代社會環境的開放和生子崇拜民風的體現,也是漢代女子大膽追求愛情的象徵。

8。唐鎏金鴛鴦團花雙耳大銀盆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唐人喜愛的鴛鴦裝飾的藝術珍品

這件銀盆高14。5釐米,口徑46釐米,足徑28。5釐米,重達6265克,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澆鑄成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內鏨兩個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雙鼓翼鴛鴦立於蓮花之上,兩兩相對,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鴛鴦團花之間襯以流雲紋。盆底模衝、錘打出一對互相嬉戲的鴛鴦和闊葉石榴組成的大團花,四周施魚子紋地,形成淺浮雕效果。由於鴛鴦雌雄相伴、形影不離,因此人們總以此比喻情投意合的夫妻,象徵著純潔堅貞的浪漫愛情。盆壁內外的裝飾花紋完全相同,猶如透雕而成。盆外兩側各鉚接兩個額刻“王”字的天龍鋪首,口銜飾有海棠花的圓環,環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飾蓮花。1987年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現藏於法門寺博物館。

此銀盆集澆鑄、模衝、煅打、鏨刻、鎏金、鉚接等先進工藝於一體,製作精美,造型宏大,紋飾工整細膩,線條舒適流暢,構圖豐滿,特別是盆壁內外的鏨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藝水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銀器藝術珍品。

9。唐真子飛霜鏡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唐人愛情的真摯表白

此鏡面徑21。5釐米,八出葵花形,圓鈕。鈕上方飾祥雲託月紋,下方飾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蓮葉,即為鈕座。左側一人峨冠博帶,坐而撫琴,前設香案,後依竹林。右側一鳳,棲於石上,鳳上方飾6瓣花兩枝。外區為銘文帶一週:“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各為配,日月恆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首句“鳳凰雙鏡”傳達了這樣的資訊:這種銅鏡在當時應該是兩兩成對的。清宮舊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銅鏡內容豐富、結構飽滿,是唐代道家思想的淋漓體現,鏡銘之意為誇讚銅鏡鑄制精美,同時表白了真摯的愛情,堪稱唐代銅鏡精品。

10。唐長沙窯青釉褐彩“君生我未生”詩詞壺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此壺高17。6釐米,口徑8。9釐米,喇叭口,長頸圓肩,瓜稜腹,平底假圈足,曲柄。多稜短流(壺嘴)下方以褐彩書“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五言詩一首。這首詩雖然看起來很普通,可是卻給人無限的想象。有的學者考證,認為此詩與敦煌寫本詩歌《廬山遠公話》中的四句頗為相似,四句分別是“身生智未生,智生身已老。身恨智升遲,智恨身生早。”長沙窯瓷上的詩句直截了當的將“君”與“我”的恨講出來,雖是如此但卻顯現出“君”和“我”之間如此堅實的感情。1978年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窯址出土,現藏於長沙博物館。

此壺造型優美,題寫的愛情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將老少兩人的真摯感情表露無遺,實為愛情詩歌的典範,是長沙窯瓷器唐詩流傳最廣的詩文之一,是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珍品。

11。五代衛賢《高士圖》軸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此圖縱134。5釐米,橫52。5釐米,絹本設色,描繪漢代隱士梁鴻與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畫家把梁鴻的居所安排在山環水繞的大自然中,全幅上半部為巨峰壁立,遠山蒼茫,下半部為竹樹蓊鬱,溪水潺潺。人物活動在畫面中部,恰是觀者的視覺中心:梁鴻端坐於榻,竹案上書卷橫展,孟光雙膝跪地,飲食盤盞高舉齊眉。主人公神態坦然平和,雖房舍簡陋、粗食布衣,但高人隱士志在山野的高潔志趣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山石多用幹筆皴擦,注意用墨色的深淺對比強調峰岫的凹凸和凝重的質感,石上幹筆點苔的技法更是畫家的獨創。房屋和木欄柵籬用界筆描繪,結構交待嚴謹清楚,並能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和縱深關係。清宮舊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構圖嚴密,手法準確精細,集山水、人物、建築畫為一體,是迄今傳世卷軸畫中年代最早的以界筆“植柱構梁”的建築畫跡之一,也是一件遞藏有緒、公認的五代衛賢真跡,是其存世孤本,國寶級文物。

衛賢,五代南唐畫家,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仕南唐後主李煜朝(961-975),為內廷供奉。衛賢初師尹繼昭,後宗吳道子,善作界畫,以刻畫樓閣、殿宇、山村、水磨見長於世,又善畫人物,情景交融,不落俗套,集人物、界畫、山水畫家於一身,被稱作唐以來的第一能手。傳世作品僅有《高士圖》。

12。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郢靖王和王妃郭氏的生死愛情見證

此梅瓶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通體繪青花紋飾,分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下部繪仰覆蓮紋和忍冬紋一週。腹部主題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分別繪有中國古代四位高士閒情逸致、恬靜自然的場景。其故事取材高雅,即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喜愛蘭花,以幽谷蘭花喻隱逸之君子;宋代理學家周敦頤酷愛蓮花,運用蓮與廉同音,意蘊“一品清廉”之意;北宋著名詩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痴愛梅花的高雅和白鶴的飄逸;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深愛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嚮往美好的田園生活。武漢博物館有一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於1987年收購,比此件略小,同樣珍貴。此瓶是郢靖王妃郭氏珍愛之物。據記載郢靖王去世後,郭氏因深愛郢靖王,便對鏡梳妝後自盡,與夫君合葬,而她生前最愛的四愛圖梅瓶成為其最珍貴的陪葬品。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荊門鍾祥市郢靖王墓,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此瓶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彩青翠豔麗,其“四愛圖”紋飾是存世元青花中極為罕見的一種青花紋飾,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之作,見證了郢靖王和王妃郭氏的生死愛情,國寶級文物。

13。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成化皇帝與萬貴妃別樣戀情的產物

鬥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成化時期有著輝煌的成就。“鬥彩”以制瓷的工藝方法取名,是將釉上五彩和釉下青花相結合,形成釉上、釉下彩繪互相爭奇鬥豔的藝術效果。此杯口徑8。2釐米,上寬下斂,斜壁,敞口,臥足。胎質細膩勻淨,釉料瑩潤潔白,薄如卵幕,潤若瓊玉。外壁淡勾青花,以深淺不同的黃、綠、紅彩多次敷色填廓。器身繪飾兩組牡丹花卉湖石子母雞圖,形象率真生動,構圖清雅雋秀,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成化時期之所以大量燒製雞缸杯,主要是因為萬貴妃對雞缸杯非常的喜歡,成化皇帝才下令燒製。燒造時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宮廷,次品則被銷燬,因而流傳到民間的數量極少。清宮舊藏,上海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於2014年在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上以2。8億港元的價格拍得,現藏於上海龍美術館。

此杯胎質潔白細膩,杯壁飾圖與型體相配,疏朗而渾然有致,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以其新穎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裝飾、精緻的工藝而歷受讚賞,是成化皇帝與萬貴妃別樣戀情的產物,堪稱明成化鬥彩器之典型,也是迄今大陸地區極為罕見的鬥彩雞缸杯,國寶級文物。

14。明“子剛”款青玉合巹(jǐn)杯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皇帝的大婚合巹杯

此玉杯高8。3釐米,口徑5。8釐米。杯為雙筒相連式,外飾兩週繩紋,兩筒間鏤雕一鳳為杯柄,杯前面雕雙螭,並於兩道繩結間雕方形飾,其上琢“萬壽”二字。杯兩側分別琢凸起的篆文詩句,其中一側杯口沿琢“子剛制”款識,杯身銘文為“九陌祥煙合,千春瑞日明。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另一側杯口沿琢“合巹杯”,杯身銘文為“溫溫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天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古時“合巹”多指婚姻之事,合巹杯亦應為大婚所用。清宮舊藏,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杯用料上乘,雕工精細,曾見證了皇帝的大婚,充分體現了子岡琢玉古雅精妙的藝術風格,是一代治玉大師陸子岡的得意之作,堪稱明代治玉大師陸子岡的代表作品,實屬無價之寶。

陸子岡,生活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生卒年約1522-1592),原籍太倉州,後遷居蘇州開辦琢玉作坊(1539年),明代琢玉嵌寶工藝家,子岡珠寶工坊創始人。其琢玉技藝高超絕倫,可謂巧奪天工。聞名於世的“子岡牌”,便是因他而得名。

15。民國萬工轎

古人的愛情一樣轟轟烈烈,這15件文物背後的愛情故事你瞭解嗎?

天下第一轎

此轎是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長150釐米,寬90釐米,高275釐米,需八個人抬,故稱“八人大轎”,因製造時曾耗費超過一萬個工時,又稱“萬工轎”。此花轎木質雕花,遠遠望去金碧輝煌,猶如一座微型的宮殿。轎子的結構前後、左右對稱,轎上還雕有24只風凰、38條龍、54只仙鶴、74只喜鵲、92只獅子和124處石榴百子等。轎上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三種工藝手法進行裝飾,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無數,所以寧波人也稱它為“百子轎”。此轎採用是榫卯結構聯結,沒有一枚釘子。傳統的朱金漆木雕工藝講究的是“三分雕刻,七分漆匠”,這頂萬工轎最傳神的,當屬工匠們對金箔、朱漆的精準把握和完美融合。1954年浙江省寧波市徵集,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此轎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是現存世界上最豪華的花轎,是朱金木雕的極品之作,被列為浙江省博物館最受觀眾喜愛的展品之一,享有“天下第一轎”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