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開展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開展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啟幕

中新網湖南新聞1月23日電

《煙雲盡態——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22日對公眾開放,展出了湘博精選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系列善本。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始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是清高宗弘曆敕命梁詩正、蔣溥等人歷時7年,從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裡的歷代書法名跡中甄編、摹刻而成。其中收錄了珍藏在養心殿西暖閣“三希堂”中的三件乾隆皇帝的“最愛”——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因而得名。帖刻成後,乾隆於北海公園中特建“閱古樓”以儲帖石,又題“煙雲盡態”四字榜書及七言詩以附之,還刊刻《御製墨妙軒法帖》四卷續之。此套法帖彙集名家135位、法書340件、題跋200多段、印章1600多枚,分編32卷,刻石495塊,鐫字9萬餘個,堪稱刻帖之翹楚,乃“藝苑之鉅觀、墨林之極軌”,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湖南省博物館館藏《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展開展

展覽展出的《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系列善本

本次展覽是湖南省博物館三樓書畫專題廳繼“齊白石”藝術展、“齊家”明清人物畫展之後推出的又一個專題陳列,也是該館建館以來首個碑帖書法展,僅文字的撰寫就高達十萬字,全篇幅通體撰寫了釋文和說明,包括印章、章草書、異體字、避諱、真偽、鑑藏、著錄等方面。

為保證展廳清爽簡潔,本次展覽將大量釋文和原跡圖片放在二維碼內。挑選特別重要或普通觀眾釋讀難度最高的草書類釋文,以盡少干擾參觀原件體驗為原則,將釋文一一斷行排版與展品對應,便於觀眾印證。展廳增添了碑匾、書房帖架、多媒體以及現場傳拓等立體化展示方式和體驗活動。為了說明書法和文字變遷,特意製作體現“風”字變遷的裝置展品《風從哪裡來》,以豐富展覽形式,向觀眾展示歷代字形、書體的變化。(文/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