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從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道出楊貴妃凝脂一般的肌膚,侍女攙扶她時,如出水芙蓉般軟弱娉婷。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其實並不是特別的胖,要不然怎麼會講“侍兒扶起嬌無力”呢,從《長恨歌》全篇寫楊貴妃美的詩詞中,可以看出,她只是一種豐腴的美,是那種身材豐滿,圓潤有丰韻的美。

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我們都認為,唐朝是一個典型的“以胖為美”的朝代,當然,我們也不是憑空想象的。我們都知道,唐朝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以及開元之治,經濟空前繁榮,所以唐朝人過著富足的生活,也自然胖了;另外,透過考古發現,唐代出土的壁畫和彩陶中的女性,大都體態豐腴。綜上所述,大家就都覺得唐代是“以胖為美”。

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我過去也一直弄不懂為什麼上個大朝代——-漢朝還是以瘦為美,怎麼到下一個大朝代唐朝突然就以胖為美了?後來弄清了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以後明白,蒙古人是以胖為美。而鮮卑族和蒙古族是兩個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草原遊牧民族,鮮卑族一定是把狼圖騰和“以胖為美”的審美標準,一同傳給蒙古族了。實際上,遊牧民族從古到今都以養肥牲畜為職業,以“羊大”為美,當然在民族審美上就以胖為美了。

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但事實上,他們的審美標準一直在變化。我們都聽過一個詞叫做“環肥燕瘦”,他們所講的肥不是我們現在概念中的肥,他們的“肥”可以用我們現在概念中的“健碩”來理解。《資治通鑑》當中是這樣描述楊玉環的:素有肉體,資質豐豔。所以,唐朝的美人並不是肥,她們只是有肉的地方有肉,豐滿的地方豐滿,該苗條的地方苗條,也就是《楊太真外傳》上所說的“微有肌也”,而不是現在的“下海自帶游泳圈”和“一覽眾衫小”的肥碩。

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總聽到想減肥又控制不住嘴的人調侃道:二師兄去西天取經,走了十萬八千里也沒見瘦下來,而且,他還吃素呢。是的,減脂這麼難,怎麼辦呢?現在很多人透過加強運動或者藉助運動器材來減脂,雖見效慢,但一定是比較安全健康的方式;還有一些見效快的方法,像一些脂肪移植的醫學專案,就能幫愛美人士把脂肪移植到合適的位置。真正達到有肉的地方有肉,豐滿的地方豐滿,該苗條的地方苗條。

以胖為美的唐朝,被我們誤讀的“胖”該是怎樣的一種“胖”

美臣技術院長張小川的脂肪類技術新成果——脂肪脫細胞基質,讓更多愛美者從新技術中收穫美麗。脂肪脫細胞基質是將異體或異種真皮透過胰酶消化等方法去除表皮細胞成分後的真皮基質。其包含正常面板膠原纖維束和完整基底膜結構,生物親和性強,免疫原性較低,可用作受體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重新定植的誘導支架,可應用於眼區眼袋、面部和身體其他所需填充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