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二十一章:從淄博博山區的公羊高談起

《三字經》第二十一章:從淄博博山區的公羊高談起。因為本章節提到的《公羊傳》的作者正是此人,《春秋公羊傳》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作者為孔子的弟子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是齊國人,就是我們現在的淄博博山區。

《三字經》第二十一章:從淄博博山區的公羊高談起

淄博博山區

淄博博山區,在山東省中部,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魯中山區北部,淄博市南部,東部和北部與淄川區毗鄰,南與沂源縣接壤,西北與章丘市交界,西南接萊蕪市,是春秋時期的齊國所在。

《公羊傳》這部奇書一直在公羊家族世代流傳,都是口頭傳的,到了西漢,才由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一起將《春秋公羊傳》寫成書。由於孔子寫的《春秋》“微言大義”,沒有人批書的話後世的我們很難看懂,所以就在我國曆史上出了三位批書高手“左丘明”,“公羊高”和“穀梁赤”,今天我所談的公羊高便是其中之一。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原文:

《三字經》第二十一章:從淄博博山區的公羊高談起

公羊傳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穀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簡稱“三傳”,是註解《春秋》的書。

(2)者:語助詞。

(3)公羊:《公羊傳》的簡稱。早先是戰國時公羊高所撰,到漢景帝時再由公羊壽與胡毋生寫定。此書以問答形式來闡釋《春秋》的“微言大義”。

(4)左氏:指《左傳》,也叫《左氏春秋》。春秋時魯太史左丘明所撰。以敘事為主,著重在以史事來證實《春秋》。

(5)穀梁:指《穀梁傳》,戰國時穀梁赤所撰。

(6)經:古代的圖書目錄有經、史、子、集四部的分類。這裡指儒家典籍。

(7)既:已經。

(8)方:才、開始。

(9)子:古代圖書分類經、史、子、集四部的子部。這裡指諸子百家的書籍。

(10)撮:摘錄。

(11)其:諸子百家的書籍。

(12)要:重點。

(13)記:記住。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三(sān)傳(zhuàn)者(zhě),有(yǒu)公(gōng)羊(yáng),

有(yǒu)左(zuǒ)氏(shì),有(yǒu)谷(gǔ)梁(liáng)。

經(jīng)既(jì)明(míng),方(fāng)讀(dú)子(zǐ),

撮(cuò)其(qí)要(yào),記(jì)其(qí)事(shì)。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給《春秋》作解釋的有合稱“三傳”的書,分別是戰國時公羊高的《公羊傳》、春秋時魯國人左丘明的《左傳》、戰國時穀梁赤的《穀梁傳》。

儒家典籍都通曉了之後,才開始讀諸子百家的書,對各家的書要摘錄重點,記住其中的事例。

下面我講一個韋編三絕的故事,看看古人的讀書精神: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代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會有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連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開啟來。《周易》的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然後我再講一個“半部論語”,看看中華經典的威力。

趙普,原先是趙匡胤手下的推官。西元960年,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陳橋兵變。趙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統一了全國,做了宰相。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

宋太宗時,趙普仍然是宰相。有人對宋太宗說趙普學識淺,所讀之書只是儒家的一部經典《論語》,當宰相不恰當。

有一次,宋太宗問趙普:“有人說你只讀一部《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老老實實地回答說:“我所知道的,確實不超出《論語》這部分。過去我用半部《論語》輔助太祖平定天下,現在我用半部《論語》輔助陛下,天下太平。”

後來趙普病逝,家人開啟他的書箱,裡面果真只有《論語》二十篇。

最後希望淄博博山區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公羊高或《春秋公羊傳》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