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文/張越

古人對於中秋的重視,僅次於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

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頓生無限遐想與相思之情。自古以來,人們將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給了月宮!嫦娥,吳剛,桂樹、白兔,還有那隻蟾蜍被文人墨客們作為永恆的主題,構成了他們筆下一首首婉約的詩詞,一幅幅唯美的書畫。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是和團圓聯絡在一起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寫中秋節的人很多。在那一夜,蘇軾“把酒問青天”,期盼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那一夜,白居易感慨“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是中國的民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又是一年中秋了。中秋節不僅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還寄託著人們無限的遐思,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共賞一輪明月,我們再次感受畫家們筆下的中秋,更令人神往。

古人怎麼拜月的?先說一下拜新月。

拜新月起源於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

1.《五代人浣月圖》佚名 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奩,或荷琴,神情莊嚴靜穆。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

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臺,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看來,拜新月應是年輕婦女的事。

賞月、吃月餅、走親訪友……千年前的中秋,畫家馬遠家中來了遠客,於是他一時興起創作了《月下把杯圖》。

2.《月下把杯圖》馬遠(宋)收藏於天津藝術博物館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月下把杯圖》出自南宋著名畫家馬遠,雖然只有一開冊頁,然而畫面“小中見大”,筆墨中透露著生動精逸之境。

為絹本設色冊頁,縱高25。7釐米,橫長28釐米

此圖採取馬遠常用的邊角之景,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輪圓月高掛空中,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

有詩句曰:“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似乎正是這個意境。畫面上的主人,體態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手中把杯迎友,顯得是那麼的親密愉快。旁有四童僕,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臺階的半隱文童。整幅畫面雖只寫主僕六人,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然而月色中,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

月亮,扭捏在空中,一會兒鑽出雲層,一會兒隱而不見。遠遠近近的江天,變得恍惚,變得似透不透。看畫面錢塘江,正披著一層淡淡的月光,在綿延曲伸。我們也似乎聽得見潮水“吱吱哧哧”不息的湧動……

3.《月夜看潮》李嵩(宋)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錢塘江因為有著奇特卓絕的江潮景觀,千百年來,每到中秋,總吸引無數遊客爭睹此一奇景。這樣的觀潮風氣在宋代已相當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當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萬馬奔騰的氣勢,總令觀者屏息難忘。

李嵩的這幅《月夜看潮》圖,所畫即南宋時臨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觀海潮的情形。

高懸的明月下,浪潮卷湧成一直線賓士而來;江畔華美的平臺閣樓上,隱約可見有人穿梭、呼指著。整個畫面沒有擁塞的車水馬龍、也沒有激情喧鬧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遠山江帆、月影銀濤,一幕祥和而又沒有紛擾的景緻。李嵩以極為細膩的情感與筆觸,描繪了精妙的樓閣與粼粼江濤,也寫出了蘇軾“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詩情,是一幅情景精緻的傑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

現今在廣東地區,人們還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

4.《祭月圖》杜堇 (明) 中國美術館藏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祭月是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

對大自然有著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動中,不敢怠慢月神,於是就有了祭月儀式,意在消災祈福。

這幅《祭月圖》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們面月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的情景。

中國傳統的祭月,一般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祭月源於遠古初民對月的崇拜,後來作為天體的月被人格化,成為月神。歷代皇家稱月神為夜明之神,道教興起後稱月神為太陰星君。而民間則多認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稱她為月姑或月姐。

中秋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便是從嫦娥奔月這則民間傳說而來。

嫦娥奔月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講述嫦娥偷吃仙藥飛上月球,從此與丈夫羿天地相隔的故事。

5.《蟾宮折桂圖》 高其佩 (清)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清代“指頭畫派”創始人高其佩於1715年創作的此幅《蟾宮折桂圖》描繪了嫦娥手捧蟾蜍、玉兔遞交桂枝的天宮景象。

科舉時代,考取功名又被稱之為“蟾宮折桂”,蟾宮即月宮,攀折月宮桂花意指登科及第。這個典故出自西晉時的邯詵,當年他被舉為賢良,對策為第一名,晉武帝就讓他自我評價,他說:“我就像月宮裡的一段桂枝,崑崙山上的一塊寶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廣寒宮的桂枝來形容特別出眾的人才,這便是“蟾宮折桂”的出處。唐代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盛行,蟾宮折桂便被用來比喻考中進士。

中秋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每逢中秋,人們便擺出果品,賞月暢談。

賞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託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讚美。

月光明朗,微風清爽。看看今天中秋的明月,是一個美好寧靜的夜晚。

6.《月華圖》金農(清)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此圖是金農晚年畫贈友人之作。畫面賦色簡逸純淨,卻表現了畫家強烈的感情。傳統作品中的月亮往往被賦予神話色彩,在文人畫中,更多的是作為補景出現。

《月華圖》的構思則別出心裁,以寫實的手法直接表現月亮的光華,以奇致勝。此圖畫法上幾乎看不到傳統的筆墨之法,陰影的表現充分發揮了水墨在宣紙上產生的效果,與暖色調的淡色光芒形成對比,襯托出月光的皎潔明亮。畫幅右下題:“月華圖畫寄墅桐先生清賞。七十五叟金農。”

【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樣的皎潔、晶瑩。

【月光如水】:月光皎潔柔和,如同閃光而緩緩流動的清水。

【皓月千里】:範圍極為廣闊的千山萬水都處於皎潔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潔,天氣暗和。

明清之後,中秋賞月風俗更加興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點塔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陳枚的這幅《瓊臺賞月圖》描繪的是中秋之夜,貴婦們聚集高臺,吟詩賞月的情景。

7.《月曼清遊圖冊·瓊臺賞月》陳枚(清)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清《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區域性)

清朝的皇帝們帝王一般會親自前往月壇祭拜月神,當然也並不是每年都會有帝王親自參加的祭祀大典,禮部會在除了牛龍羊狗年以外的年份安排懂“禮”的朝中重臣前往祭拜。祭祀從來都是皇家的重頭戲,也是中秋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因此一板一眼絕不含糊,每一個細節都有規定,每一件祭品也都講究,絕不能亂了規制。

畫面體現了宮廷生活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聯。作者在人物創作的審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筆下的仕女畫為審美標準,追求秀潤飄逸的情致。她們三五成群地行進在以界畫表現的亭臺樓閣內或是細筆勾染皴點的花石下。富貴閒逸的宮苑生活令她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們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

8.《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八月賞月》郎世寧(清)

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表現的是雍正與其子女在圓明園內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內容以十二個月份來展示,場景宏大,人物和建築渾然一體,繪畫細膩,無一敗筆。組畫所展示的圓明園風光讓我們依稀看到了已經消失的圓明園原來的真實面貌。

八國聯軍的入侵,使圓明園再也不可能復生,但透過此畫,圓明園中的經典建築也許可以就此永遠儲存在人們腦海中。

郎世寧是義大利人,是清朝歷經三代皇帝的最著名的宮廷畫家,他將西洋繪畫的風格與技巧帶入了宮廷,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出自兩百多年前郎世寧畫家之手跡,圖中的宮廷建築聳立壯觀,山水相伴,境界雋秀,視野開闊,樹影迎風飄拂。人物與景色輝映,樹影和花朵以琉璃鑲嵌,在強光下晶瑩剔透,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鑲嵌有色珍珠顆粒,烘托皇宮建築的華麗與氣派,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使人感覺身臨其境,置身於兩百年前的大清夏宮之中與皇族共存之感。

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為我們還原了古代中秋的習俗與意境,充滿詩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佳節,讓我們共賞一輪明月,感受源遠流長的中秋文化。

三遠堂藝術工作室 | 在這裡您可以:

開啟藝術之旅-零基礎國畫,書法,油畫、藝術DIY等豐富您的業餘生活。

關於藝術學習,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