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我國骨關節炎患者超過人口總數的10%,且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在2018年釋出的更新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明確提出:骨關節炎是一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關節退行性疾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其中,膝骨關節炎是導致患者致殘、慢性疼痛的最常見病因。1990年-2010年,我國膝骨關節炎發病率增長為45%,致殘率位居全球第二位。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什麼是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

臨床最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骨代謝疾病

,也是最常見的老年疾病之一,與

衰老、創傷等因素

有關,致殘率高達53%,是成人殘疾的主要

原因。

KOA在全世界範圍內的發病率很高,在全球範圍內統計的291種疾病中,該病的患病人數從1990年的1050萬增加到2010年的1710萬。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我國 KOA 的發病率為 5。5%-10。8%。

KOA典型特徵是關節軟骨退變,包括軟骨降解、關節滑膜纖維化、關節區域性炎症、軟骨下骨硬化、骨髓病變、骨贅形成等一系列的退行性病變,最終引起關節疼痛、僵硬、失用等行為功能障礙。因此,關節軟骨代謝異常引起的軟骨退變是KOA的主要發病機制,軟骨修復是 KOA 早中期治療的主要目標。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為什麼軟骨損傷如此難以修復?

為什麼軟骨損傷如此難以修復?

關節軟骨主要由軟骨細胞與基質組成。其中,軟骨細胞佔成熟組織體積的10%以下,負責維持基質。基質主要由水(佔70% ~85%)、Ⅱ型膠原(佔10%-20%)、蛋白多糖(佔5%-10%)組成。關節軟骨主要靠滑液的彌散來獲取營養,只有在反覆負載的情況下才能保持正常的代謝。

軟骨組織無血管、神經及淋巴引流。

此外,軟骨缺少能夠遷移、增殖並參與修復反應的未分化細胞。而僅有的高分化的軟骨細胞,既無法穿過緻密的膠原-蛋白多糖基質到達受損處,又不能很好促進基質合成。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臨床常見的修復軟骨損傷的方法有:傳統的包括骨軟骨成形術、軟骨下骨鑽孔術、微骨折術,組織工程學治療包括骨膜或軟骨膜移植術、自體(馬賽克成形術)或異體骨軟骨移植、自體軟骨細胞種植(ACI)、基質誘導的自體軟骨細胞移植(MACI)、關節軟骨原位再生技術等。

比較以上的手術方式發現,傳統治療多依賴軟骨的自主修復,新生的組織多是纖維軟骨,其效能較正常軟骨差;而組織工程學技術獲取的組織雖更接近透明軟骨,但又存在體外培養中軟骨細胞來源不足的問題,而且軟骨細胞屬分化終末期細胞,體外培養傳代後可能出現“失分化”現象,而逐漸喪失其表型,不再產生軟骨特異性的基質成分;關節原位再生技術生成的組織雖然有軟骨,但臨床報道少。因此,在探索軟骨修復的新策略方面,應側重於尋找更為理想的種子細胞。

故成年的軟骨一旦破壞,因缺乏血供則不能使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或炎性細胞和未分化細胞從血管遷移到組織損傷部位進行修復。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而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是組織工程領域軟骨損傷修復的研究熱點,臨床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什麼是間充質幹細胞?

間充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具有多向分化潛能,能在特定條件下分化成軟骨細胞,用於軟骨修復,為 KOA 的區域性治療開闢一條新的途徑。

MSCs是一種具備向軟骨細胞、脂肪細胞和骨細胞等間葉組織分化的能力,對人體結締組織的支援維護起部分作用的成體幹細胞,在人體骨髓、圍產組織、脂肪等組織中廣泛存在,臨床上常用MSCs作為“種子細胞”來對患者進行治療。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機制:

大多數學者認為MSCs在結締組織的再生和損傷修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研究發現MSCs組織修復的機制主要表現在兩方面:自身分化形成組織細胞和促進周邊細胞向缺損組織轉化。一方面MSCs能直接分化形成相關組織來補充該損傷部位的缺損。幹細胞體外實驗表明,MSCs作為一種多能幹細胞,其本身具備多向分化的能力。將MSCs進行單獨培養,在培養基中加入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MSCs可向軟骨細胞方向分化,研究人員可透過檢測培養基中關節軟骨的特殊成分如:硫痠軟骨素、Ⅱ型膠原蛋白等直接觀測到軟骨組織的生成。由於MSCs本身所具備的分化能力,也催生了生物支架技術:將MSCs植入到生物支架中,培養一段時間後,再將生物支架植入軟骨缺損部位,以其本身的軟骨化能力,促進關節軟骨的修復。

01 組織再生與修復作用

另一方面,MSCs在受到周邊微環境的作用時,可以分泌細胞活性因子促進其周圍的細胞再生,這種旁分泌作用稱為營養作用(trophic)。

目前認為,MSCs這種對周邊細胞的旁分泌作用是促使軟骨修復的主要途徑。研究表明,MSCs透過細胞的出胞作用,形成大量外泌體(exosome),這些外泌體攜帶各種營養因子及MicroRNA(miRNA),透過旁分泌作用,促進周圍細胞向軟骨細胞轉化。將MSCs所形成的外泌體分離單獨培養,同樣可以達到軟骨修復的目的:研究人員構建了關節軟骨缺損的大鼠模型,分別注射MSCs外泌體和磷酸鹽緩衝液,在第6周和第12周解剖膝關節,在大體和鏡下可以觀察到明顯再生的關節軟骨。因此,有研究者認為,直接分離MSCs中針對軟骨細胞修復而形成的外泌體並將其應用於臨床,可能會是未來治療OA的新方向。

但目前MSCs所生成的外泌體成分複雜,很難將其徹底完全解析。有研究者發現,將人臍帶血MSCs 內的血小板反應蛋白-2(thrombospondin-2,TSP-2)基因表達阻斷後,與軟骨母細胞共同培養,會使後者合成的硫痠軟骨素和軟骨生成減少;而在培養基中加入外源性的TSP-2後,會使軟骨母細胞的軟骨化能力增強。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將TSP-2單獨注入該模型中,軟骨缺損處將出現少量的透明軟骨,而將臍帶血MSCs的TSP-2分泌進行阻斷,再進行實驗,則會發現透明軟骨生成明顯減少。因此,他們認為TSP-2是MSCs生成的外泌體中促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的有效成分之一。此外,miRNA作為一種可以特異性抑制目標蛋白基因表達的小分子備受關注,相關研究也表明外泌體中所含有的多種miRNA在誘導軟骨細胞生成、抑制骨關節炎病情進展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 miRNA-23b 可以透過下調蛋白激酶 A(protein kinase A,PKA)促進細胞向軟骨細胞分化,miRNA-145可以特異性抑制Smad3基因的表達以減少基質金屬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3)的產生。因此,依靠這種旁分泌作用,間充質幹細胞能夠作為組織細胞的儲存庫,當組織發生損傷時,可以再生出受損組織以保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02 旁分泌作用

此外,間充質幹細胞也可參與調控T細胞相關的免疫反應,進一步抑制骨關節炎相關的炎症反應,從而減緩KOA的病程進展。研究發現,從終末期膝關節炎患者體內提取出的MSCs,其分裂分化活性都顯著低於正常人體中的MSCs。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內各部位MSCs的成軟骨能力會逐漸下降。有研究構建了退行性膝關節炎的動物模型,研究人員用超順磁性氧化鐵奈米粒子對BM-MSCs進行標記,然後將其注射到膝關節內,實驗結果雖然沒能觀測到新的軟骨形成,但在MRI下可以觀察到標記的骨髓MSCs會在注射後8~24小時內向軟骨缺損區移動,說明MSCs對組織損傷存在主動修復傾向。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旁分泌作用

03 調節免疫反應

ANLIFENXIANG

案例分享

領蔚應用間充質幹細胞干預骨關節炎案例:

案例1:王女士,67歲

2008年,王女士因一場意外導致膝關節受損,在北京各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恢復行走,但雙膝關節反覆腫痛,時好時壞, 以右膝疼痛為重,並伴有下蹲,上臺階因難,需有人攙扶。

2015年,醫院建議置換關節,王女士因多種原因考慮堅持保守治療,堅持到最後沒有辦法,再進行置換關節手術。

2018年,王女士來我中心調理,根據王女士身體情況進行我中心框架行為評估,由醫學專家組給出醫療調節建議,需在中心進行週期調節,進行運動恢復並結合細胞進行關節修復。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王女士-調節前影像資料

主訴:

顯示雙膝關節間隙變窄,脛骨平臺內緣唇狀骨質增生,髁間隆凸圓潤度消失,尖端與股骨凹陷間隙消失。髕骨上緣呈縱行索條狀密度增強影像。

幹細胞調節前影像報告:

雙膝關節腫大,右小腿肌力降低,關節腔飽滿張力增加,髕韌帶上方縱行性壓痛,右內側副韌帶壓痛,關節主動活動功能障礙,被動運動疼痛明顯,右腿長度比左腿短0。5公分。

2018年X光片診斷:

整體骨骼框架進行調整,由公司六大版塊相互協調共同調理21天。並使用1。5個單位幹細胞對右膝關節進行修復。

查體:

,並按要求在家進行居家調節方案。由我中心醫療組進行調節方案的跟進,王女士恢復效果明顯,未復發,走路平穩,有力,也完成了退休後出去旅遊的願望。2021上半年出去遊玩,左腿膝蓋出現“卡頓”,再次來我中心進行調節並結合幹細胞修復。

調理方案:

三年隨訪

2021年7月,王女士-調節後影像資料

幹細胞調節後影像報告:

與三年前腿部情況比較,整體框架恢復非常好,左膝關節腔贅生物遊離,右膝關節間隙變窄,內側平臺呈唇狀增生,軟骨下骨密度增強。髕上韌帶呈索條狀,密度增高。

#FormatImgID_10#

在中心使用2*1。5個單位幹細胞加細胞生長因子對雙膝關節同時修復,配合六大板塊中心調節2周,疼痛症狀消失,運動功能恢復,屈膝達130度,下蹲基本到位,回家進行居家調節,目前雙腿恢復很好,走路正常。

查體:

調理方案:

2014年初,左側膝關節出現不適感,先是走路時會發出異響,上樓時膝蓋會有摩擦感。到了冬天,開始出現關節疼痛症狀,走路多了小腿會酸脹。

2015年,上述症狀均加重,膝關節出現積液、腫脹,醫院檢查診斷為:

1。內側半月板2度損傷;

2。關節腔積液,滑膜增厚;

3。關節周圍軟組織水腫滲出。

當時的處理方式為:消炎,活血,抽積液。

2017年初,病情持續加重,醫院採用頻繁抽積液、非甾體類抗炎藥等治療手段,效果均不理想。

案例2:姜先生,43歲

2017年12月接受膝關節腔內應用幹細胞,5天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

2018年2月再次行幹細胞關節腔應用,

一個月後複查結果顯示:

膝關節炎症水腫減輕,損傷處的半月板增厚再生。

三個月後複查結果顯示:水腫消失,半月板可見新生。於2018年6月恢復了踢足球的運動。

主訴:

幹細胞調節後效果觀察:

2015年膝蓋出現不適,有摩擦感。

2017年初走路時腿會打軟,甚至有差點摔倒的現象。經查,確診為膝關節滑膜炎,關節腔積液。接受抽積液、服用消炎止痛藥等治療,未見明顯好轉。

後採用膏藥、按摩、熱療等中醫療法,有一定療效,停藥後回到原來狀態。

案例3:白先生,40歲

2017年底,開始使用幹細胞調節。先將關節腔內積液抽取乾淨,再行關節腔內幹細胞應用,配合營養學板塊補充營養和相應的微量元素,以促進膝蓋軟骨組織再生。

半個月後膝蓋酸脹感明顯減輕,關節積液產生的速度減緩,走路也輕快了許多,關節之間的摩擦感逐漸消失。

2018年3月第二次使用幹細胞後,已基本恢復到正常行走狀態,步行兩小時無不適感,再未出現關節積液。

秋冬季高發,號稱“不死癌症”的膝骨關節炎就沒有“剋星”了嗎?

主訴:

幹細胞調節後效果觀察:

MSCs作為一種具備多向分化能力的組織幹細胞,因其獨特的組織學特性已應用於臨床的多個領域,如應用於治療肝臟組織纖維變性和促進骨骼肌再生等,均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在膝關節炎治療方面,利用MSCs強大的軟骨化能力,可以使關節軟骨的損傷得以修復,停止甚至逆轉膝骨關節炎的病情發展。

目前國外針對MSCs治療KOA的臨床研究有很多,且已有相關的藥物問世。目前普遍採取的方法是將MSCs製成細胞懸液,向關節腔內直接注射,這種方式簡單易行,對患者損傷較小,在臨床試驗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