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二冬”發ong音為何詩韻分開?14歲學生髮問,老師竟難作答

“一東二冬”分別在平水韻上平第一、二韻部,兩個韻部相連在一起,即鄰韻。現在普通話(依新華字典),東dong、冬dong拼音完全一樣,但在古詩運用規則中,兩個韻部卻是不能相通的,即不能混押。依今音看來,發音及韻母完全一樣(或相似),為何卻區別開來成為各自獨立的韻部,做古詩時一般卻不能混押,這是怎麼回事呢?

課堂上,一位14歲的學生,平時非常愛好古詩詞,對此發出疑問。面對學生的發問,老師搖搖頭,這個問題,一時難以作答。不單單一般的老師回答有難度,就連其它古詩詞的學者,也不一定能完全作答。

“一東二冬”發ong音為何詩韻分開?14歲學生髮問,老師竟難作答

因為涉及上古音(周——秦——漢)、中古音(隋——唐——宋)的發音問題,即便是處於中古音韻的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與當今相比,音韻系統肯定有很大的變化了。所以這不但是個古詩用韻的疑難問題,也是古音韻學的研究問題。

筆者也是管窺一豹,在此與大家探討。先看一下前人帶有“一東”或“二冬”韻字的詩作。

“一東二冬”發ong音為何詩韻分開?14歲學生髮問,老師竟難作答

秋興八首其七 (唐·杜甫)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麟甲動秋風。

波漂孤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暮登四(一作西)安寺鐘樓寄裴十(迪)(唐·杜甫)

暮倚高樓對雪峰,僧來不語自鳴鐘。

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市浮煙翠且重。

多病獨愁常闃寂,故人相見未從容。

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遊萬事慵。

潭州(唐·李商隱)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題僧壁(唐·李商隱)

捨生求道有前蹤,乞腦剜身結願重。

大去便應欺粟顆,小來兼可隱針鋒。

蚌胎未滿思新桂,琥珀初成憶舊松。

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鍾。

杜甫與李商隱兩人七律很多作品為後世推為典範,皆工整嚴謹,韻律完美。看出“一東”與“二冬”韻部的韻字各自獨立成篇,都沒有相混。

“一東二冬”發ong音為何詩韻分開?14歲學生髮問,老師竟難作答

上古音體系中:

東[RN]

冬[uN]

中古音體系:

東 [uŋ]

冬[oŋ]

可以看出,不管上古音,還是中古音,兩者的發音存在差異的,尤其上古音早期,一個是東[RN],一個是冬[uN],兩者有顯著的發音。

據民國文學家、詩學理論家王力考證,上古音中,“東”韻部與(陽)韻部存在不少通押情況。前者發[RN]音,後者發[aN]音,兩者韻部相近,雖然詩經中“東”韻與“陽”韻一般嚴格分開,但直到東漢,一些詩歌中還是找到一些兩者通用的痕跡,將兩者韻字同押於一篇詩歌中。

隨著時代的變遷,音韻不可能一成不變的。“東”韻與“冬”韻也是在發展變化。從上古到中古,再從近古到今音,“東”韻與“冬”韻,漸漸地發音相近,直至今音(依據現代普通話)來看,一個“東”(ong),一個“冬”(ong),兩者的聲韻幾乎完全一樣了。怪不得現在會出現一些古詩初學者質疑的情況:既然“一東”與“二冬”韻部,現代普通話發音基本一樣,為什麼不能通押呢?

“一東二冬”發ong音為何詩韻分開?14歲學生髮問,老師竟難作答

如果想寫好古詩及研究古詩詞,繼承並發展的,那麼就得要求使用古韻(即平水韻)。因為唐詩都是嚴依平水韻的,而唐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古詩歌的巔峰階段,可能千百年後也是如此,那麼是不可能丟棄的,而且還要大力鑽研以促進進

詩歌的進步繁榮,所以必須嚴格要求用韻。而對於有些年紀大的及文學水平不高的古詩愛好者,可能精力有限,純屬自娛自樂的,也就隨他使用新韻(現代普通話聲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