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在杭州的千年古剎靈隱寺中,曾懸掛過這樣一副對聯,幫助過無數迷茫者解開愁緒。

對聯是這樣的: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靈隱寺

面對充滿波瀾的人生,若想苦中作樂,真正獲得快樂,就要懂得知足常樂,不求事事圓滿,只求一半的稱心如意即可。

素有“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他對人生的看法是:

盛世常作衰時想,上場當念下場時”,“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修德不求報,為文不求傳”。

對事態的要求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還為自己的書房取名為“求闕齋”,闕者缺也,就是求欠缺用以提醒自己不能盈滿。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曾國藩

人生哪能多如意:幸福並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感知多少

曾有一名著名的畫家突發奇想,想看看自己的畫有多“爛”。於是來到大街上,讓過路的人在他的畫標記,每一位觀賞者只要覺得他的畫哪裡不好,就可以用筆圈出來。

一天下來,畫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圓圈,面對這樣的情況,若非提前有心理準備,畫家估計都要懷疑自己了。

第二天,畫家又拿出同樣的一幅畫,來到另一個城市的街道,要求過路人用筆圈出畫上最精彩的地方,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一天下來,畫上是密密麻麻的圓圈,全是讚美的標記。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看吧,同樣的一幅畫,當你的本著不同的心境去觀賞時,結果全然不一樣。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想法,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當你對一件要求過於苛刻,事事都力求圓滿、完美時,則看什麼都會不順眼,總覺得缺點什麼,少點什麼。

但是當你以“半稱心”的條件看事待事,本著知足常樂之心去想事時,則萬物在你眼中都會展現出其本來的色彩,純粹又簡單。

聖嚴法師曾表示:

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和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萬事只求半稱心:人生酸甜苦辣鹹均嘗,才能彰顯生活本色

才女楊絳本來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嫁給錢鍾書後,生活水平大幅度降落,需要自己洗衣做飯,處理家務。但楊絳依然過得快樂灑脫。

她說:“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獲得了金錢未必能擁有快樂;擁有快樂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擁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願以償。”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楊絳

是呀,上天不會把好事全部放到你身上,不管你處於何種境遇,都會有快樂和煩惱。

有的人薪資微薄卻能笑口常開,有的人養尊處優卻眉頭緊鎖。

幸福的感知不過是苦中作樂,酸甜苦辣鹹都體會過,才能明白什麼叫做生活。切莫世事要求完美,只會苦了內心,累了自身。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書法名家 彧白老是 手寫真跡 《人生

魯迅說過:

倘若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之書怕要絕無;倘若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著的人就會有限。

很多事力所不能及,就想開吧,接受不完美和遺憾,順其自然,問心無愧就好。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書法名家 肖洪亮先生 手寫真跡 《人生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世事心境平

書法畫人生哪能多如意作品名家真跡手寫定製框裱字畫新中式客廳掛

檢視

商品引導語:今天墨品風雅為大家帶來禮物《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採用實木框裱,希望大家喜歡。

何必自尋煩惱,想不開時,一讀靈隱寺這副對聯,看淡是非得失,讓心緒歸於平和、寧靜,體會生活,感知自我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