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就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巖畫,即在山崖上以石刻或者繪畫的方式記錄社會形態,生產方式和原始崇拜等,如雲南金沙江巖畫,貴州畫馬崖巖畫和內蒙古陰山岩畫等都是如此。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發現的眾多巖畫中,最神奇的則是雲南滄源巖畫,因為它不僅能變色,而且還是一天三變,讓專家們無不感到神秘和費解,滄源巖畫變色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滄源縣位於雲南臨滄市,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從考古發現來看,滄源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有人類生活於此。為了更加準確的研究滄源歷史,考古專家們在1965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勘探和考察。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在考察過程中,雲南歷史研究所的汪教授有了一個意外發現。當時,汪教授一行正在勐省鎮郊外的山林中尋找原始人類的活動跡象,結果在路過一處懸崖絕壁時,看到山崖上竟然有大面積清晰的巖畫。汪教授一行十分驚喜,經過一番研究之後,初步判斷巖畫為原始社會的先民所畫,距今約3000多年。緊接著,汪教授在糯良鎮和勐來鄉等地區,又陸續發現了眾多內容豐富的巖畫。專家們透過對滄源巖畫的總結,發現它們大都出現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而且還主要繪製在2-10米高的懸崖絕壁上。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滄源巖畫規模宏大,目前已經發現的就有15處之多,而且內容也包羅永珍,有各種人物,動物和房屋等一千多個可辨識的影象。雖然巖畫採用的是剪影式輪廓畫法,但描繪得卻十分生動突出,畫法一點都不含糊。比如有一處“慶功舞蹈圖”,描述的是7個戰士,手拿棍棒和盾牌圍繞在一起跳舞,場面宏偉壯觀,彷彿在耳旁還能聽到他們的歡呼聲。還有“牽牛圖”,描述的是一個人在山上牽牛,可以看出牛的反抗,以及人在牽牛時的用力模樣,簡直就是一張栩栩如生的照片。還有一些是“穴居圖”,主要表現了人一群人居住在洞穴中的場景,反映了當時古人的一種改造環境,努力生活的情景。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與豐富的巖畫內容相比,專家們對巖畫的變色更加感興趣。專家們在考察巖畫的時候,發現它們在一天之內竟然能變幻出不同的顏色。比如在早上是鮮紅色,中午之後就變成了淺紅色,然後到晚上又變成了深紫色。專家們就疑惑了,莫非是滄源巖畫有什麼神秘力量在支配著?為了找到巖畫一日三變色的原因,專家們請教了當地的佤族居民,可是他們對這種現象卻無法給出科學的解釋。於是,專家們採集了巖畫樣本,在第一時間內送到省裡進行化驗,科學儀器不含糊,最終破解了巖畫的變色之謎。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化驗結果顯示,巖畫的顏料主要成分是牛血,同時還摻雜有一定比例的赤鐵礦粉末。專家們恍然大悟,原來壁畫呈現紅色的原因,主要就是赤鐵礦粉末的顏色。從赤鐵礦的化學特性來說,其中的鐵元素很不穩定,極易受到光照和溼度的影響,因此也就會發生變色現象。因為早上山裡的空氣溼度大,且光照充足,所以赤鐵礦粉末的顏色就會加重,變成鮮紅色。然後到中午之後,空氣溼度降低,赤鐵礦粉末的顏色開始變淺,顯示為淺紅色,最後到晚上,因為沒有了光照,所以赤鐵礦粉末的顏色就變得很深。至於為什麼要用牛血,則是因為牛血凝固的很快,在巖壁上繪畫時即畫即幹,不會出現顏料往下流的現象。

早晨鮮紅,中午淺紅,下午紫黑,專家最終破解了滄源巖畫變色之謎

隨著訊息的擴散,曾經人跡罕至的滄源地區,如今已經變得熱鬧非凡,有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學者,也有覬覦巖畫的非法商人,導致滄源巖畫遭受的破壞越來越多。小編在此呼籲社會各界,提高對文化遺蹟的保護意識,同時建立完善的保護措施,別讓滄源壁畫成為讓人痛惜的文明之殤。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