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湊”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漢朝開始使用黃腸題湊

中國的文化“事死如事生”,對於葬禮的重視程度甚至要遠遠高於為活人進行的一些儀式。關於葬禮,先秦諸子也都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記載。而提到葬禮的話,有一種葬制是比較出名的,這就是“黃腸題湊”。這個詞在古書中多次出現,這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又是誰有資格使用呢?

“黃腸題湊”是古代君王乃至重臣的一種“葬制”。

這四個字不難理解。“黃”指黃柏。“腸”指“心”。《白虎通義》雲:“大腸小腸心之府也。”“黃腸”就是黃柏之去皮後的木心。“題”,額也,頭也。“湊”,會也,聚也。“題湊”,是說去皮後的黃柏木心,均木之首向內擺放。

目前所知,最早記載“題湊”這種葬制的,是《呂氏春秋》。

其《節喪篇》曰:“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輿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諸養生之具,無不從者。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

這講的是君王死後的“槨制”。“節喪”是墨家的思想。呂不韋書中其實說的是“為死者慮”。他的意思是,墓葬越奢華,越被“奸人”惦記,“其勢固不安矣”——死者反而不能入土為安。

從考古來看,秦國君主墓葬似乎也首開“題湊”先河。

鳳翔秦公一號大墓,可以確定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墓。其主槨室為長方形箱式,南北兩壁由帶榫頭的柏木板組成。

“題湊”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漢朝開始使用黃腸題湊

秦公一號大墓

那個時候還不是“黃腸題湊”,而是“柏板題湊”。

漢代,應為君王墓葬啟用“黃腸題湊”之開端。

1974年,北京豐臺郭公莊發掘的兩座大葆臺漢墓,其一號墓的墓主,當為燕刺王劉旦或其子廣陽頃王劉建。“黃腸題湊”位於墓室正中,長方形,南部留門道,與甬道相通,門高三米,總寬3。6米,上有鎏金銅首銜環。細看,“黃腸題湊”就是用柏木塊壘成的厚木牆,總共約用15800餘根黃腸木組成。這些黃腸木,長0。9米,截面一般為10釐米正方形,少量為邊長20釐米的正方形和10×20釐米的長方形。黃腸木的木首一端,皆朝向墓室中心,從墓室中心四望,都是這些木首。

顏師古《漢書》注引蘇林曰:“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大葆臺漢墓考古發現,證明蘇林所言不假。

此墓之“黃腸題湊”,南北外徑長16米,東西寬10。8米;內經南北長10。20米,東西寬9米;高3米。黃腸木之間無榫卯相接,純系搭放,頂端以壓邊木加固。

“黃腸題湊”以內,形成墓室之“核心”。這一圈木牆,與“槨室”之間為“內迴廊”。“槨室”又分兩部分——即史籍所載“梓宮”和 “便房”。“梓宮”,為停放外棺內棺之室;“便房”,則是飲食演樂之所。

“題湊”最早記載於《呂氏春秋》,漢朝開始使用黃腸題湊

廣陵厲王墓黃腸題湊

考古發現的“黃腸題湊”大墓,還有石家莊北郊西漢初年的趙王張耳墓;長沙鳳凰嶺西漢早中期沙國某王或王后墓;河北定州西漢中後期中山王劉修墓;湖南長沙象鼻山嘴吳姓長沙王墓;江蘇高郵廣陵厲王劉胥夫妻墓;北京老山燕王墓;安徽六安六安王墓;江蘇盱眙江都王劉非夫妻墓;山東定陶丁太后墓,等等。

可見,“黃腸題湊”並不僅限於天子墓。

《漢書·霍光傳》載:“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黃腸題湊”需要大量柏木。至東漢便難以為繼,於是出現了以黃腸石替代的情況。

司馬彪《後漢書·儀禮志下》有天子大喪,“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之記載。洛陽一帶的東漢大幕中,多有此類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