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嚐盡人情冷暖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是小學課本里的名詩,內容淺顯易懂,情感純樸自然。

作為一首送別詩,它沒有依依不捨的“執手相看淚眼”,沒有悲痛別離的“黯然銷魂者”,只是如日記般平平淡淡。

因此有人說,這首作品不能體現李白的真實水平。

也有人說,李白是被汪倫騙去的桃花潭,因而寫了篇敷衍之作。

實際上,這首李白晚年的作品,飽含人情冷暖,唯有歷經世事之人才更能明白。

《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嚐盡人情冷暖

天寶十四年(755),李白正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秋浦縣作客,寫下了《秋浦歌十七首》,有“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等詩句。

這些詩或隱或現地流露出他對世道的擔憂,和對身世的悲愁。

宣州對李白來說比較熟悉,他一生多次來到宣州,留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

55歲這次來宣州,李白已不再是意氣風發的青年,而是已屆暮年,帶著他還未實現的報國理想。

這時,隔壁涇縣的縣令汪倫,修書邀請李白赴涇縣觀賞桃花潭。

桃花潭在宣州涇縣西南40公里處,處於長江支流青弋江的上游,懸崖陡壁,翠竹層林,饒有鄉村野趣。

李白應汪倫之邀,前往漫遊。

《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嚐盡人情冷暖

關於汪倫的身份,清代袁枚曾在《隨園詩話補遺》中寫到,汪倫是當地的“豪士”,他為了結識李白,說當地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

當把李白“騙”到桃花潭後,汪倫才巧辯說,桃花只是潭水名,並無桃花;酒家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

李白大笑,與汪倫同遊。汪倫贈了他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作詩酬謝。

這一“詩話”內容僅是傳說。

實際上,汪倫確實家資頗豐,但並不是“桃花潭的農民”。

他與李白已多次交往,有不少詩文往來。

汪倫此時是涇縣的縣令,他曾隱居在桃花潭畔,並且在那裡有別墅。

李白曾作有《過汪氏別業》二首,並在序中提到該詩是“題徑川汪倫別業”。

李白是出了名地喜好山水,因此當得知他就在附近遊徑時,汪倫自然就邀請這位大詩人到他的別墅飲酒賦詩。

《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嚐盡人情冷暖

說到贈別詩,往往都是哭哭啼啼的,像梁朝江淹著名的《別賦》,開篇就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王勃在送別他的朋友杜少府時也說,“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而離別到了李白這裡,卻少有悲切,總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曠達豪邁。

可是桃花潭的這次離別,卻多了些孤獨的味道。

在清冷的沉潭之側,孤身一人的李白乘著一葉小舟“將欲行”。

按照慣例,這正該是和送別的友人舉杯“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時候,可李白卻走的悄聲無息。

相識滿天下的大詩人為何絲毫沒有送行的盛況?

因為這時已接近兵荒馬亂、流離顛沛的亂世。

再過幾個月,在這一年年末,安祿山就會起兵佔領東都洛陽,安史之亂即將爆發,給大唐帶入長達八年的動亂。

在這樣的氣氛下,李白獨自坐在江邊的船中,正打算走,沒期待會有人來送別。

出乎意料地,他“忽聞”來自岸上的歌聲。

只聽見歌聲卻還看不到來人,從踏地而歌的歌聲中,他逐漸分辨出汪倫的輪廓。

李白十分驚喜,他沒有料到汪倫會攜家中樂伎踏歌而來,這讓李白心中無比溫暖。

他讚美桃花潭的潭水,更讚美汪倫的至情至性。

《贈汪倫》是打油詩?年少不懂《贈汪倫》,懂時已嚐盡人情冷暖

桃花潭是全詩中唯一的景色,也是全詩最為明麗的一筆。

劉熙載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而汪倫相送之情,正是用“烘雲托月”之法,以他流連熱愛的桃花潭寫之,水深千尺,猶如深情。

人情練達,談何容易。

《贈汪倫》這首小詩成了留別詩的代表、千古絕唱,不僅在於它的自然、純樸、渾厚、真摯,其中更有一種中年人內斂式的熱忱。

情感洶湧屬於年輕人,而嚐盡人情冷暖的中年人學會了剋制情感,用簡單的句子代替了依依惜別的感傷格調,用淺顯的話語代表了內心友情的飽滿激盪。

雖然理想難酬,遭遇憤懣,民生艱難,前路暗淡,但我們的李白仍然帶著他恢宏的氣勢、樂觀的精神、強烈的個性、恣肆的文才前去。

表面波瀾不驚,內心波濤洶湧。

前方一切未知,依舊一往無前——